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高中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编辑:

2016-04-25

22.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以上材料说明(     )

A.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     B.企业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C.有利于节约资源               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3.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

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由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

2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明朝    B.新中国    C.民国    D.清朝

26.“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上述现象大规模出现始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

27. 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28.读下列广告:“女学士周XX,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

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 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9.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      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濒临崩溃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0.“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并把新房装潢成欧美风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的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并经常观看胡蝶、阮玲玉等影星主演的国产影片

C.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坐有轨电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京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第II卷(非选择题)

3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计14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2分)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1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2分)

(3)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1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计10分)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建国头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

1949—1952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1.1%

1953—1957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6%

材料二:以下是我国从1958—1978年20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

1958—1962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0.6%

1963—1965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7%

1966—1976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1%

其中1966—1976年这十年中

1966—1967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9.6%

1967—1968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4.2%

1972—1973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2%

1974—1975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11.9%

材料三:1958—1978年20年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只有5.7%,而1978年至现在这二十年多年间,年增长率为9.6%,开始超过当年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速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数字变化是否正常?(1分)为什么?(2分)

(2)材料二的数字变化反映了这20年间国民经济发展经历了什么过程?(1分)其中不正常情主要有哪几次?(2分)同处“文革”期间,为什么1973、1975年出现两次较大的增长?(2分)

(3)材料中前20年和后20多年的增长数字比较说明了什么?(2分)

33.论文写作(共计16分)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

“文明新旧能相互,心理东西本自同”

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和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等等,各有评论。假如你是一位历史学家,你对这幅对联作如何评价?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注意: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字数在250字左右。)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2016级高一历史下册期中复习试卷及答案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练习卷及答案2016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