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1-07
12.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答案】B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唐朝后期”、“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唐末藩镇割据的阶段特征,选择B项。
13.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异是
A.皇帝权力 B.独尊儒术 C.地方建制 D.中央机构
【答案】C
14.《元史•释老传》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则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元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元代对蒙古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C.元代对x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元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
【答案】C
15.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
C.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 D.保证了皇权独尊
【答案】B
【点拨】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此题干简单,难度也小,主要是仔细审题,注意限制词:不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制度,主要是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制中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它把相权一分为三,起到了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的作用,也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但并不能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因此,ACD描述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正确的,但因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就为B。
1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明朝的内阁
③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答案】B
17.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化开端的是
A.推恩令的实行 B.中朝官权力加强
C.三司使的设立 D.科举制的创立
【答案】B
18.《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行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这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B
19.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A
20.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A
【点拨】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
二、非选择题
21.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10分)
(3)指出材料三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8分)
【答案】
(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8分)
(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8分)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2分)
(3)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4分)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材料一比较容易读懂,依据材料归纳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坐着→站着→跪着,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专制主义的加强。第二问回归教材概括归纳,秦汉专制主义表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唐宋专制主义表现: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明清专制主义表现: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设军机处等。第三问主要回答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影响,促进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通过与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可见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上迈出重要一步,是民主政治的里程碑。本题从礼仪入手,考查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第1问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概括分析材料一来获知,本质问题主要指皇权专制不断加强,大臣地位不断削弱。第2问是常见题,根据所学回答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趋势主要指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第3问需准确把握辛亥革命及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22.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4分)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及理由。(3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和材料三对科举考试的相反态度,谈谈你对科举考试的认识。(9分)
【答案】
(1)增设了近代科技的教育内容,《四书》和《五经》等经学在全部课程中占居首位。所培养人才仍立足于做官,封建的旧教育根深蒂固,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近代化人才。(4 分)
(2)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相对举荐制度更加公平严格,培养了大批人才,赞成科举考试。(3 分)
(3)材料二侧重从科考内容(科目)加以批评,主张废除科举考试。材料三侧重科考制度的公平性给予肯定。(3 分)
科举考试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考试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3 分)
近代以来,随着对科技人才的需要,考试科目的陈旧,科考做官的思想阻碍了新式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3 分)
【点拨】
(1)本题考察近代教育选拔制度。材料一中,清政府新式学堂出现前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表中读经讲经安排的课程较多,且出现了外国语、体操等近代课程。根据材料二中“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回答。
(2)本题考察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中“人才辈出”回答,第二问可以言之有理回答。
(3)本题考察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第一问,从材料二“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回答。第二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即可。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题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历史同步练习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