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7-09-30
赏析: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杂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第3节句式稍有改变,但就是这一微小的差异,却能表达出作者情绪的变化,“我要……”“我要……”,这两句体现了一种年轻的豪情,一种可以冲破一切、不可阻挡的锐气。年轻,就是“排浪”,就是“太阳”,就是“大海”,就是“曙光”,诗人在这里摆脱了前面两节中的灰色、冷峻的一面,尽管采用色彩明亮的、积极向上的语词,以此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其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位关系。将手指比做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做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做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天边的排浪:象征着时代的暗流。以作者当时的心境(1968年),可理解为时代的潮流
曙光:象征希望。 以当时人们所处的文革环境,内心是比较灰暗的。准确地表达了诗人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以上三节可以看作是诗的第一个层次,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第四节诗人把自己眼前的不幸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加以考查与认识。现在人们可能缺少是与非,美与丑,真诚与虚伪的判断,但是历史老人会“拨开”“看透”“历史风尘”与“岁月篇章”。
正因为历史是公正的无私的,所以坦然面对“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或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因为自己的探索,置身于国家、民族的事业,是顶天立地的“脊骨”——挺拔、坚强,所以相信会得到人们的 “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第4至6节是诗的进一步推进,诗人说出了理由:“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最后一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前三节着眼于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回答的是为什么会相信未来。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