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2-19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精品小编准备了语文高一寒假快乐寒假作业,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2012》看西方的“气候牌”
也许是巧合:全球热映的美国大片《2012》把所有科学家能想像到的灾难全都叠加在一起,冲撞着人类的心灵……寻找“诺亚方舟”正在考验着人类的决心和智慧。
气候变化谈判似乎注定是一场持久艰难的博弈。由于山姆大叔长期“逍遥法外”,《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现在,奥巴马不仅愿意直面气候问题,还似乎对“碳关税”抱以极大的热情。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入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一直充当着防止气候变化“急先锋”的欧盟也曾主张做出类似碳关税的贸易安排。其实,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打出“气候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通过对别国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以推行气候霸权,企图将减排与保护性关税“捆绑销售”,继续制约穷国。到时,如果哪个国家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必将被贴上环境污染、空气污浊之“失败国家”的标签,因此有人指出其是“富国制约穷国的新手段”。
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具体范例,但在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有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征收碳税的做法;法国正在酝酿开征碳税,主要是对那些不管在生产、运输,还是在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加拿大也在酝酿相关政策。由此观之,实施碳关税将是大势所趋,任何反对和阻挡,都将显得软弱无力,反而会使自己越来越被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趋利避害,寻求破解之道呢?
首先,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可以肯定地说,实施碳关税将是一场灾难,将会引发新的贸易战,导致南北国家重新陷入相互指责、对抗与僵持的窘境,所以我们必须依据国际法的相关条文和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实际,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和争取权利的工作。
其次,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源于生存排放增长,这与发达国家奢侈排放增长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只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才是未来国际气候合作得以推进的基础。发展中国家除了进行理直气壮的抗争,最主要的还是要抓住难得的缓冲期,抓紧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调整结构,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只有站在质量、效益、绿色、环保的制高点上,才会减少被人诟病的尴尬处境——这才是生存于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总之,气候变化和征收“碳关税”本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应该在不同的谈判领域里解决,千万不能以“碳关税”干扰气候变化合作。
另外,在气候环境问题上,南北合作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发达国家不要总是流于口头和形式,而应做好表率,及时输出技术和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调整结构。再者,通过优势互补,也可实现互利双赢,收到好的成效。如,美国一家太阳能公司将在内蒙古投资一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国沈阳能源集团和美国相关公司签署了迄今为止中美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签署的金额最大的合作协议。
总之,只有不懈努力,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实际工作,避免高谈阔论、推卸责任的做法,“诺亚方舟”才会找到,低碳社会才会真正属于全人类……
(节选自2009-12-08期《环球瞭望》)
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候变化谈判一直是一场持久艰难的博弈,只因美国总是“逍遥法外”,不愿意直面气候问题,使得《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B.目前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具体范例,但欧美已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开始征收碳税,法国和加拿大将出台政策对那些在生产、运输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
C.欧美发达国家企图将减排与保护性关税“捆绑销售”,哪个国家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肯定会被贴上环境污染、空气污浊之“失败国家”的标签。
D.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入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一直充当着防止气候变化“急先锋”的欧盟也曾做出过碳关税的贸易安排。
2.依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大片《2012》把所有科学家能想像到的灾难,全都叠加在一起,冲撞着人类的心灵,人类如果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达成共识,就一定能够避免这些灾难的发生。
B.奥巴马不仅愿意直面气候问题,还对“碳关税”抱以极大的热情,可见美国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和诚心来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气候谈判一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C.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WTO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实施碳关税违背时代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阻止,以保障我们的权利和利益。
D.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源于生存排放增长,可见全球也应该提倡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否则全球气候将会加速恶化。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对有效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所作的措施概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发展中国家必须依据国际法的相关条文和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实际,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和争取权利的工作。
B.美国及瑞典、丹麦、意大利等欧盟发达国家停止在口头和形式上的作秀,先作出表率,然后其它发展中国家才可能在此基础上独立开展降低碳排放的工作。
C.气候变化和征收“碳关税”本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应该在不同的谈判领域里解决,千万不能以“碳关税”干扰气候变化合作。
D.在气候环境问题上,应该加强南北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互利双赢。
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D.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2分)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6.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7.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g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
8.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 ,则游者众;险以远,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店里的书
一本书从作家酝酿到青灯孤伴的写作,再辗转邮寄到各出版社编辑案头,几经审看周折,待到终于送给印刷车间排版师和技工师手中,书的模样才会大抵胚胎成形。当纸页们列队集合最终以集团军的方式涌出厂门,它们会经过长途跋涉奔赴到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图书市场,虽说那儿并非是书的最后栖息之地——庄穆典雅的幽静书房,却是一本书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一次奇遇的最紧要关口。在这里,它将与它的主人相遇、结识,并最终被阅读和接纳,从而成为朋友、知交、导师、奴仆、情人等等。
我每次一走进书店门,总是瞥见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伫立着一排排精装简装的书们:穿长衫的书,着西装的书,披袈裟法衣的书,穿旗袍中山装列宁装露脐装的书……以及苹果脸的书,满面沧桑的书,油头粉面的书,素面朝天的书,皓首白发的书,赤身裸体的书,搔首弄姿的书,男扮女装的书,忧愤叹嘘的书,隐姓埋名鬼鬼祟祟的书……
一本书里承载着一个伟大的梦想,一本书里隐蔽着一个卑鄙的阴谋;一本书或许是一个不屈灵魂的啸傲呐喊,一本书或许深深浸淫着写作者经年的血与泪。有时,我会看见一本哭泣着的书,它缓缓向我讲叙发生在遥远年代里的陈怨积案;有时,我会留意到一本窃窃低笑的书,那是那个装着一肚皮噱头,做过小品演员的家伙急着为人们抖落幽默暴笑的“包袱”;也有时我会遇见一本愤怒之极的书,它是另一种主义的倡导者,它主张用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是的,一本睡得昏头胀脑的书会发出无聊的呓语,一本挤眉弄眼的书则用它封面的艳照引诱每一个走过身边的脚步。
想一想,一个人与一本书相遇,这情景总是相当奇妙的。是的,是什么触动了他,使他想要将其拥有?我时常会在书店的木柜前,看见一个读者欣喜若狂紧紧抱着书籍的情形,他的脸上洋溢着久别重逢或突然拥有一大笔财富的兴奋,这是那本书的福气,也是那个人的福气。不是么?
有时,我也会看见某个人在一本书面前疑疑惑惑,一会儿抓起一会儿又恋恋不舍放下的事情,又是什么使他对拥有一本书产生怀疑呢?价格抑或内容?我不得而知。这就如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有许多约会被无端取消么,不是有许多人在赴约的瞬间蓦然毁约么!可见一本书的自身魅力是决定其走向的主要原因,而绝非读者。
如果一个人对一本书视而不见,不能说是书的不幸,也不能简单地推测为人的无知。书与人之间的沟通,绝对应该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吸引的秘密,因为书即心灵,而文字和纸张不过是心灵践约的途径而已。
我曾为一本老处女般的书扼腕叹息,又曾为一本惨遭下架折价处理的书暗暗鸣不平,这是真的。一本积满厚厚尘埃的书却有着火一般的激情,而一本被许多年轻年老的手无数次抚摸的书,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生性淫荡的娼妓。
似乎有过这样的先例,一个人因为一本书的指引从而改变了一生——他因为这本书发动了一场革命,建立了一个政权,并使无数人与他一样改变了命运!谁能说一本书里没有枪炮声,厮杀声和战车的轰鸣声?当然,我看见一本书代替机床生产出成堆的产品,我还看见一本书取代讲台上那位之乎者也的教授,让一颗年轻的心长久地激跳……
我知道一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早晨走进书店,黄昏出来时会变得步履蹒跚老态龙钟;我知道那位祖祖辈辈汉语身坯的家伙,会因为几册外文书,从而改头换面变成着西装系领带的字母……
书籍承担了部分历史,从而使人类自身变得可疑;而书店则因为拥有了更多的读者,以便让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划线句子“这是那本书的福气,也是那个人的福气”两个“福气”的意思是不相同的。前者指的是书被人欣赏,体现了它的价值;后者指的是够找到一本和自己心灵相契的书,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得到陶冶。
B.本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书,以生动形象的手法赋予书以人性,更有利于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书店里的书所体现的寓意。
C.作者认为“一个人因为一本书的指引从而改变了一生”,这样的先例有许许多多。
D.“我知道一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早晨走进书店,黄昏出来时会变得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形象地表现出书可以让人产生自内而外的变化。
E.文章写的是书,又高于书。作者以“书”为载体来传达对生活人生的严肃思考。
(2)结合上下文看,为什么作者说“如果一个人对一本书视而不见,不能说是书的不幸,也不能简单地推测为人的无知”?(4分)
(3)文章结尾说“书店则因为拥有了更多的读者,以便让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试探究这句话的含义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会稽(kuài) 倚靠(yī) 玄理(xuán) 不可胜(shèng)数
B.翌(yì)年 悼念(dào) 溯(sù)流 长歌当(dàng)哭
C.会晤(wù) 尘埃(āi) 炙热(zhì) 满载而归(zǎi)
D.舷窗(xián) 窈窕(yáo tiǎo) 停滞(zhì) 疏朗不羁(jī)
1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肄业 敷衍塞责 自怨自艾 轰堂大笑 B.兑现 不绝如缕 浅尝辄止 九宵云外
C.萎缩 卓有成效 激浊扬清 博闻强识 D.商榷 人事沧桑 生灵途炭 绿草如茵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水而上 B.谢家事夫婿 谢:感谢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期望 D.何可胜道也哉 道:道路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连词,这里表结果
B.不知东方之既白 之:助词,“的”的意思
C.其孰能讥之乎 其:副词,“其实”的意思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王”,在用法上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齐彭殇为妄作
C.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月出于东山
A.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此余之所得也
C.沛公安在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2009年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保持“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2009年11月29日,考录比例约为1.5%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全国开考,大量人才涌入公务员考试体系,但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攀上国家机关这个“诺亚方舟”,从此怀抱“金饭碗”风光度日。
D.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捐助》中,小沈阳与赵本山的表演相得益彰,尤其是小沈阳并未因为出身草根而登高自卑,而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一些物业公司为追求利润,擅自改变小区用地规划,这种侵犯业主公共权益的违法侵权行为,业主委员会应该有权维护。
C.50米手枪项目比赛结束后,安徽“神枪手”娄祥武备受瞩目的不仅是他的冠军头衔,还有他不同于其他参赛选手的警察身份。
D.2009年8月,由济南军区选派的100多名士兵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高度赞扬,给予了颇高评价。
1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和出版主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西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属于此类文体的作品。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方面有“唐宋八大家”之称;诗歌方面,有“苏黄”之称;词方面,他开“豪放派”一词;书画方面有“文苏”“书圣”之称。
C.“赋”是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强调描摹景物与抒发情感的高度统一,其特点是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
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因死后被谥为“文”,世称“王文公”。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世间万物,人最宝贵。
②过去,人类更多依靠自然资源推动发展。
③而有一些国家,把物质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外国资本和技术走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最终陷入发展困境。
④二战以来,一些国家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很快就实现了经济复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⑤在人类社会发展赖以依存的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最具根本性,不仅决定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且具有其它资源无法比拟的无限可开发性。
⑥这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⑦今天,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正在取代传统物质资源,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要素。
A.⑦⑥①⑤③②④ B.①⑤②⑦④③⑥ C.⑤⑥④③⑦②① D.①⑥⑦③②④⑤
五、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奥巴马访华,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在上海走下飞机舷梯时独自一人撑伞;送给胡锦涛主席的私人礼物是一副产自奥巴马家乡夏威夷的围棋;与在中国生活了七年的弟弟见面,但只有5分钟;带着两位华裔部长;历时六十六个小时;
请你根据自己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与感悟,从“平等、平视、平常心”三个词中,选取一个词,或者两个词,或者三个词作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标签: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