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考试试卷练习

编辑:sx_fuxh

2013-05-09

【摘要】“高一语文考试试卷练习”本文为大家整理了有关高一语文试题,希望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 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1、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

遗产。

B.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

C.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

断创新的特点

D.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

和历史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

声”的境界。

B.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

族及其日常生活。

C.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

文化综合体。

D.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韵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

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

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

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4、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5、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

题。

B.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C.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二、古代诗词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玉 楼 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 游丝,蛛丝。

7、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8、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