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0-13
①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②大王盖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③蜀必顺流见可而进④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 ⑤身之衣食资仰于官 ⑥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A.①② B.①⑥ C.②④ D.⑤⑥
提示:①句是说向诸葛亮直言进谏;②句是客套话;③④两句是激烈的外交措辞;⑤句是表明清廉;⑥句是说处人率直。
答案: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芝年轻时能跟随和依附明达之士,虽一直担任很低微的职务,但是,他大器晚成,年过七十的时候,位至大将军,并且被封侯,深得朝野的好评。
B.邓芝善于言辞,与刘备一番谈话,深得赏识;后来,他受命出使东吴,在
与孙权的交谈中,能抓住问题要害,陈述吴蜀连和之利,打消了孙权的狐疑。
C.邓芝为官清廉,妻子儿女不免受饿挨冻,为将赏罚分明,体恤士卒;但他由于性格刚正率直,与当时一般官僚的关系并不融洽。
D.作者把对邓芝的为人、才干的肯定寓于客观的描述中,重点突出了邓芝的政治才能,而对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只作了概括的说明。
提示:A项原文“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仅是相命人张裕的说法。
答案:A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
(2)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
(3)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答案:(1)先主(刘备)到郫地出巡,跟他交谈,很惊异,提升他为郫地县令,后升为广汉太守。
(2)假如天下很稳定了,两位君主共同治理,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吗!
(3)(邓芝)性情刚正率直,不会掩饰自
己的情绪,与一般官僚关系不和。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
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涵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示:可将两诗中的“望”加以对照,从“望”字的位置、作用,“望”什么,为何“望”,怎样“望”等内容去考虑,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提示:两诗都有“青山”,它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可以先明确这个意象的基本内涵,然后想想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这个意象,结合全诗内容来看这个意象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
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题。)(6分)
(1)君当作磐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磐石无转移。
(2)对酒当歌,_______________?譬如朝露,_______________。
(3)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 (2)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 (3)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4)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多事芭蕉
张 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
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
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故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做陪衬的份儿,它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目是“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董桥的文字,本就像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清代那个叫秋芙的,就曾在芭蕉上题了诗,与她的夫君玩笑。“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暮也潇潇。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历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只因为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的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本
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她的爱蕉,
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
(选自《散文》2004年第6期)
14.作者说,芭蕉“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丰子恺漫溢禅意的画笔“也不适合芭蕉”。其原因是什么?(6分)
提示:由文中所提齐白石的与丰子恺的风格可知答案。
参考答案:齐白石的笔墨讲究平和淡远,不能体现芭蕉很浓的仙气;丰子恺的笔意温润晶莹有余,缺少芭蕉的率性狂放。
15.第三段中说疯和尚怀素“破衣袈裟……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请说说你对“芭蕉的那种韵味”的理解。(4分)
提示:由“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可筛选分析出答案。
参考答案:逸气、狂放、率性。
16.作者通过联想、比较,写了不少与芭蕉有关联的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为题。(8分)
答案:借用秋芙的诗句,说明芭蕉具有多方面的特点,有逸气但亲切,很家常但狂放,很直率又甘于做陪衬,给人以不同角度的启发思考。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开篇以梅竹兰与芭蕉作比较,接着用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与芭蕉作类比,继而又以芭蕉比照几种人,其目的就是托物言志,表达对芭蕉品质的赞美。
B.“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这里的比喻、拟人,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芭蕉的逸气。
C.第四、五两段都是写芭蕉只能做陪衬,这与芭蕉桀骛狂放的性格形成极大的反差,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像芭蕉那样: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D.文章最后一段分别引用秋芙、李清照的诗词句子,有力说明文如其人。秋芙不配在蕉叶上题诗,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直接表达了她对芭蕉的喜爱。
E.文章以说芭蕉讨人喜欢是因为它有真率的特点开篇,以称赞李清照“切切地喜欢着”芭蕉是因为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结束,可谓首尾呼应。
提示:B项引用的句子主要突出的是芭蕉的狂放与率性。C项对比作用概括有误,作者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芭蕉的。D项中“应是绿肥红瘦”是对海棠而言的,这里是借用,而非“直接表达”;“秋芙不配在蕉叶上题诗”也不恰当。
答案:AE
六、(15分)
18.读下面的材料,请根据材料续写完整这段文字。(13字以内。)(4分)
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早期传入中国的。东汉明帝时,印度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佛经到洛阳。自此,“白马驮经”成了佛教传入中国的佐证。
著名楚文化研究专家、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正明向记者披露,湖北江陵战国时期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妙音鸟”是一个半人半鸟的造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只“妙音鸟”的两个手掌是合在一起的,是佛教表示敬意的特有仪式。中国在佛教没有流行以前,是没有合掌这种致敬的。“莲花豆”也很特别,它呈圆形,口沿外是一圈莲花瓣,是仿照佛陀造塑像的莲座造成的。莲瓣造型与真实的莲花大
同小异,而在同时期的楚国乃至周代的其他诸侯的遗物上所能见到的花卉造型一律变形,以致品种难辨。另外,“莲花豆”与佛陀造像的莲座相比,花蕾、花瓣的形状和数目均一样。
张正明据此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题考查提取关键词进行句子压缩的能力。注意筛选信息,如对象、事件等。
参考答案:佛教传入中国应在战国时期。
19.根据上下文文意和标点,在句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5分)
思考,是_______________的钥匙;思考,是穿破未知障碍的_______________;思考,_______________。一个人如果不思考,就不可能启迪智慧,_______________,获得成功。
提示:根据分号推知前三个分句是并列关系,句式应该一致。因此,根据“穿破未知障碍”可推求“钥匙”的定语,“打开智慧大门”。根据“钥匙”得知前三个分句都是比喻,因此第二个分句可填喻词“利箭”。第三个分句应造一个紧扣本体“思考”的比喻句:“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最后一处应填写与“启迪智慧”“获得成功”结构一致,且表示处于这两个阶段中间的一个阶段的短语
,因此可用“求索真知”。
参考答案:打开智慧大门 利箭 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 求索真知
20.运用联想、想象,丰富下面的语句,其中要有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只要保留原词语的电(闪)、雷、雨(水)即可。(6分)
原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电闪,雷鸣,雨水如注。
提示:应突出描写天气闷热的特点及下雨时的情景。
参考答案:闷热而又潮湿的夏季夜晚,令人呼吸都感到困难。大雨就要来了!突然,一道闪电,撕裂长空;一声雷鸣,像隆隆战鼓从天幕中传来。霎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自然美、人格美、缺憾美……而我们感受美的过程和启示,各有不同。对此,或许你有难忘的经历,或许你有真切的感受,或许你有独特的认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美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⑤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美的体验”是一个偏正短语。写作文时要注意着重写出“体验”,“美”只不过是限制了写的范围而已。就本题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从自然、生活中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写起,体验其中的情感之美。如一朵野花,孤寂在悬崖边默默绽放,在平常的视野中领悟到了一种淡泊之美;一棵小草,从岩缝间长出,弯曲、纤细、弱小,但不屈服,从中感受到一种顽强生命力的坚毅之美等。(2)从短暂与永恒中体会哲理之美。如昙花一现,流星一闪,彩虹稍纵即逝……它们虽然短暂,但留下了永恒之美,从而揭示了即使是短暂的人生,也可以绽放永恒的美丽的哲理。(3)从缺憾美入手,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人生总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如假使没有苏轼被贬黄州的缺憾,哪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美;没有柳永“奉旨填词”的缺憾,哪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没有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缺憾,哪有引人遐想的神秘美等。
美是无限的且又无处不在的。一片绿叶、一抹夕阳、一对飞鸿、一双明眸、一杯香茗、一段音乐、一张照片、一篇诗文等都能给我们带来美的启迪与感悟。
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模块测试,供大家参考。
标签:高一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