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第一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编辑:

2015-10-30

①恰同学少年, ; ,挥斥方遒。

②己所不欲, 。

③其身正, ;其身不正, 。

④君子坦荡荡, 。

16.(5分)

①鸿为江边鸟, 。

②千里成重, 。

③此木为柴山山出, 。

六、写作(50分)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

2013届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

1.从文章写到了陈绪水哪些“点点滴滴的义举善行”?

①支援玉树地震灾区。 ②教育小偷重新做人。

③义务清扫街道和景点。 ④收养孤儿。

⑤组建 “爱心支队”,在汶川地震灾区工作90多天。

【说明】 此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筛选能力。共6分,少一点扣1分。

2.文章多次写到“中秋”、“月圆”,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渲染出团圆温馨的氛围(1分),与陈绪水不归形成对比(反衬也对,1分),表达出盼望陈绪水回家的急切心情(1分)。

②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2分)

【说明】考查对艺术手法的掌握。训练学生全面考虑“作用”问题。突出手法,得分点必须明确。

3.文章中所说的“良知的归宿”是什么含义?

①个人的良知和付出的善行能得到回报。

②社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让行善者有善报。

【说明】考查学生对通讯主题的把握。根据行文脉络,“我们要找到志愿者陈绪水,是因为良知需要一个归宿。”陈绪水的回归象征着良知的回归。陈绪水个人的善行与良知需要需要我们回报,社会也应由陈绪水身上看到自己机制上的缺失,所以应从两方面答题。学生答案层次不清的,应酌情扣分。

4.指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A E

【说明】本题考查学生对通讯内容的准确把握,涉及艺术手法的应用。A项以偏概全,武断结论。可以代表西安的因素很多,不是“只有”陈绪水。E项与文章内容相同,但观点差异很大,文章认为我们不该去考虑陈绪水自身的个性,而要反思社会机制的存在问题

二、

5.“枯萎了的树却还站在她怀里”一句中“站”字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树”坚强姿态。

②同时侧面表现(“衬托”、“烘托”都对)了大地的博大和对树养育的成功。

【说明】属于“炼字”题型。手法必须明确,效果必须具体。两点各2分。

6.请写出你对这首诗主旨的两种理解。

【说明】本题属于新课标下的开放探究题型。诗无达诂,而该诗中象征手法的本体可以是多元的,所以只要学生在回归母体的主旨类型中答题都属于正确,比如游子恋故乡,子女爱父母,赤字爱祖国等。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均可。每种理解3分,共6分。两答案内容重复者只得3分。

三、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光斗为督学(担任) 何辞为(语气助词,呢)

B.以童子试见光斗(因为) 敢以烦执事(用,拿)

C.因召之读书邸第(承接连词,于是) 不如因善遇之(趁着)

D.叩之寺僧(第三人称代词,他) 皆白衣冠以送之(第三人称代词,他)

【说明】主要考查虚词用法以及对文言课文的掌握,学生应在课文中准确理解相关虚词。

8.下列各项中,都可以表现左光斗赏识关心史可法的一项是:C

①风雪严寒,从数骑出②既解貂覆生,为掩户③召入,使拜夫人④风寒雨雪,入可法室⑤光斗解衣覆之,勿令觉⑥时时馈遗其父母资用

A. 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说明】①明显不合要求,所以AD不选;BC的分歧在④⑤上,⑤显然较④更能表现“赏识关心”,所以答案为C。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同时训练学生做该类高考题型的技巧。

9.下列对两段文章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B

【说明】第①段文章没有任何关于“资助”的内容,所以该项中“两段文字共同反映出”错误。对比阅读看重对不同内容的比较和把握,且选项中副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四、单项选择

10.选出没有错别字,并且注音正确的一项D

【说明】“寥廓”指高远,应该是“辽阔的草原”;蠕rú动 ;菲fěi薄—瓦菲fēi;陨落;

苍茫—沧桑(沧海桑田);婆pó娑suō;摩mā挲sā。

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注重对易混词语的辨析,多数词语出自必修1课本。

11.选出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B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