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模拟试题2016

编辑:

2016-04-17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A 解析:将“如同一种神奇的空气”替换成“必须的空气”,形似简单压缩概括,实则是将比喻的相似点从“无处不在”偷换成了“必须”。

2. A 解析:从文章来看,口头文学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在当前阶段会随着农耕文明的瓦解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最易消亡的原因是“没人再说,转瞬即逝”的口头转播。本项设置强拉因果。

3. B 解析:偷换概念:集中国口头文学之大成的数据库的价值在于它的原始性、原真性、文献性、整体性、资源性无可比拟,即使数据库没有建成,近60年整理的口头文学本身也是最宝贵的文学遗产。

4. C 解析:A 项指征调;指打开粮仓  B项 断绝;横渡  C项 销毁 D项 军队;兵器

5. B 解析:A 的;取独  B项 表转折“却”; C项 他的;难道D项 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于此”

6. B

7.A 解析:原文意为“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下;“上书直言反对用兵”错,应理解为上书反对草率用兵。

8. (1)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采分点:适、有以、顷、以、除、判断句式)

(2)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一天天地)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啊。(采分点:者、以……为、日、而)

9.颔联选取了“水、花、云、雨”等意象(1分),描绘出一幅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洒下一阵雨点,飘落在孤村的图景(1分)。“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的运用,渲染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2分);且自然地融入诗人沦落无告的身世之感(1分)。

10.芳时恨,是指春归引起的怅恨,越是闲空,对季节的转换就越容易敏感(2分);迥,偏远的意思(1分)。蕴含了作者眼看春光逝去而无力挽回的惆怅以及身居僻壤亲友不至的孤寂之情(2分)。

11.

(1)砯崖转石万壑雷   (2)万里悲秋常作客    (4)梦啼妆泪红阑干

(4)蓝田日暖玉生烟    (5)君子生非异也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 B 解析: A项 sì——cì C 项gē——gā  D项 yǔn——shǔn  xiāo——xuē

13. D 解析: A项“膏梁”应为“膏粱”,B项“自明得意”应为“自鸣得意”,C项“吞筮”  应为“吞噬”。

14. C 解析: A项 靥:酒窝; B项 乖:不顺,不和谐  D项 暗:悄悄的

15. A 解析: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此处不合语境。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此处是望文生义。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此处使用对象错误。

16  C  解析:A项“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 ;B项 主宾搭配不当,“因李白”前应加“天姥山”;D项 递进关系错误,应是“有的创新不能让当时大部分人接受,甚至被骂的一无是处”。

17. D  解析: ③承接前文的“画像”。 ②中的“那”是指③中的“有须”。 ⑤进一步举例证明。①⑥是总说脸的精神面貌,由外在的美转入内在美。④是由前文的“面”到“点”,突出眼睛,且“盛唐气象”呼应结尾句。

18.(1) A 3分;E 2分;D 1分;B 、C  0分。解析:B项 “说明他心里有些阴暗”错;C项 主旨概括错误;D项 列举的不全是主要人物;E 项 葬礼非“日常的琐事”。

(2)当过民兵干部和社办企业负责人,说明他有一定生活阅历,比较精明能干(2分);他曾经与全福爹产生矛盾冲突,但当他听到自己“死后” 全福爹能为他仗义执言训斥分财产的儿子的时候,能够真诚反思与忏悔,说明他知错能改、有良知(2分);进屋前他想象着自己的丧事怎样热闹和隆重,表明他一直觉得自己有威望受尊重,说明他有自负和自大的特点(2分)。

(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2分);渲染出宁静凄冷的氛围,也衬托了魏贤当时低沉的心情(2分);为后文魏家院子里的悲痛营造了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

(4)要点:

情节设计

1.题目巧妙,一语双关:“告别”二字既体现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突出了小说主人公“起死回生”后向“旧我”告别的主旨。(3分)

2. 线索清晰,穿插巧妙:以“我”的心理活动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始终,同时穿插进了出差遇险、获救返乡、妻子悲戚、乡亲劝慰、全福爆发等情节,可谓匠心独运。(3分)

3.铺垫自然,照应巧妙:全福的一句“家里正闹呢”,看似闲笔,其实为后文东屋里3个孩子闹财产纷争做了必要的铺垫,使情节发展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前后照应。(2分)

人物塑造方法

1. 突出的心理和细节描写塑造主要人物。读者从魏贤回家前想象家中葬礼的内心活动中可以看出他性格中自负与自大的一面,从他对全福等人的猜忌中感受到他的狭隘,从他两次站在“遗像”前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触动和变化。(3分)

2 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次要人物。全福爹虽然着墨不多,但形象极其鲜明:一句“老头子急了,扒光了膀子搂着槐树骂街,骂他这个民兵连长是土匪”表现了他倔强率直的特点;而结尾他的一声吼叫,又让读者为他的正直善良、憨厚仗义而动容。(3分)

3.对比衬托的手法:全福爹与魏贤对比鲜明,前者从侧面衬托了后者的形象,使后者的变化显得真实可信,彰显了小说的主题。(2分)

19. 作文(60分)

立意简析:“美”是个古老的主题,但常说常新。什么是美丽?如何使美丽更长久?概括诗的内容,不难看出,真正的美是源于一个人内心的品质,它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是跨越时空的永恒的“绝美”。具体说,美是亲和,是善良,是关爱,是助人,当然也是学识和修养……;笃信并终生践行之,才能将青春之美升华成生命之美。

学生可围绕上述内容立意,选取以上一个或几个角度有重点的展开。

评分标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应天宋城)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籍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趁此机会)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敌寇后方巢穴的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模拟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2016届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集

2016年高一语文下册期中测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