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期中)

编辑:

2016-04-23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28分)

1.(1)因为:因:于是  为:创作;(2)凋:使动用法,使……凋谢;(3)暂:忽然,一下子;(4)便宜:方便;(5)彰:清楚;(6)惑:糊涂

2.D(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是一个词,表示可能、能够、认可、同意之意。B项“寄托”,古义为安身;今义为托付,或者指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C项“博学”,古义为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识渊博,学问丰富。)

3.C(C项,名词用作状语;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A(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5.(1)枯松倒挂倚绝壁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东船西舫悄无言        (4)蓝田日暖玉生烟

(5)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1)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3)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二、诗歌鉴赏(12分)

7.(1)作用是:统摄全诗,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旨,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分)

(2)答案示例一:“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极写山势高危,蜀道难行,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答案示例二:“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2分)(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即可)

8.(1)有道理。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象、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9.D(倍:动词,扩充一倍。)

10.C(于:都是介词,译为“从”。A项之:代词,他们/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D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11.A(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12.A(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忌惮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打下了燕国。别的诸侯国合谋去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着来攻打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地方就统一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地方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忌惮齐国的强大 ,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四、现代文阅读

13.①案雪是冬天所特有的景物,而在这里写雪,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因为看到了雪,祥林嫂才又想起了阿毛的事,引出了下面的事情。②雪还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暗示,“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是暗示祥林嫂的又一不幸来临了。在她本来就已经十分悲惨的生活上又无故地增加了一道精神枷锁。

14.课文比原文多了一些补充部分,更进一步揭露鲁四老爷剥夺了祥林嫂洗器皿的权利,使得她只能坐着看柳妈洗器皿,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也正是由于“闲”,她才会从“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重新想到阿毛的往事。

15.①祥林嫂的诉说反复过无数遍,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表现了一种没有变化、麻木迟钝的感情,这正是苦难留给她的精神伤疤。

②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和不幸,但这痛苦和不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薄,而是始终缠绕着她。

③祥林嫂想得到同情和安慰,但所得到的是冷淡和嘲笑。她丧子是不幸的,但还要接受冷淡和嘲笑,这就更不幸了。

(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16.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但是不论人们怎样评论,柳妈的故事给祥林嫂增加了精神的负担,耗费掉了她所有的血汗钱,在她本来就悲苦的生活上又增加了不必要的烦恼,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这是不可饶恕的。

五、语言表达(8分)

17.参考答案:天道非常,常非天道,正果因正德,正德必厚生,正德厚生伴月眠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仿写以及语言的连贯,不过是通过调整对联顺序的形式来考查的,形式比较新颖。调整顺序时要注意对联对仗的特点,依据这个特点对照下联,就可以正确答题。)

18.答案示例: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六、《三国演义》阅读(10分)

19.许攸、徐庶、诸葛亮、关羽、诸葛亮

20.刘备寄于曹操篱下,以种菜掩人耳目。一日,曹操请刘备坐饮畅谈。曹操问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答了袁绍等人的名字,曹操只是摇头。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为吃惊,匙箸落地。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吃惊,使曹操认为其胆小如鼠,不复怀疑。

七、《论语》选读(6分)

21.(1)意志坚定;(2)安详

21.①以仁为己任,不怕任重道远;②既要有纯真的品质,又要注重外表的文饰,做到文质彬彬。

八、作文(60分)

写作提示:“看高处与看低处”,这是一个思辨性的话题。写思辨性话题作文的关键是一定要抓住对立方之间的关系。否则,如果只单纯地写“看高处”或“看低处”,或者两方面都写了但丝毫没有相关性,那么便属于跑题。

何谓“高处”“低处”?二者间有何联系?仔细阅读材料后,我们不难发现:“高处”可以理解为“成功”“理想”“顺境”“富有”“王者”“名人”等,“低处”则可理解为“失败”“现实”“逆境”“贫穷”“百姓”等。没有高处,难言低处;当然没有低处,也就辨认不出高处。因此我们居高时不要忘低处,在低处时要心系高处。针对这一话题,我们可以写取得了成绩既要看到自己的努力,也要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又不要忘记默默奉献;有了一定的地位或成就,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只有谦虚才可以取长补短;等等。

参考例文:

理想在高处,起点在低处

“我们不单靠吃米活着。”

人之所以有“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美誉,是因为人对未来心怀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没有帆的船,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没有梦想的人生就像失去了双翅的雄鹰,在横无际涯的天空中失去了翱翔的资本:理想是催人前进的动力。

忆往追昔,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句句梦想的追问与回答声中成长的。小时候懵懂无知的我当被问及理想时,回答常常是一定要做科学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数个理想在升腾——破灭、破灭——升腾的同时也见证着自己的成长。回忆时,常常笑自己的幼稚、傻气,明白了那些不基于现实的理想终究只能是一场“梦”而已,于是开始为树立真正的“理想”努力了。

父亲告诉我,一个人一定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碌碌而为的人生是可悲的。理想不一定要远大,但必须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就好比登一座山,有志于到达那山峰,我们必须从山脚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爬起,想要一下子到达山顶是不现实的。即使你真的上去了,也会因未欣赏到沿路旖旎的风景而叹息不已;然而,选择哪一座山峰,就完全掌控在你自己手中了。

我遵照父亲的教导,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心也就变得踏实了。

我的理想不远大,不再幻想成为科学家,不再幻想成为金融巨头,也不再幻想摇身一变成为公主。因为那些太高、太远、太空、太虚,我开始对自己说把本职工作做好: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将来相夫教子,孝敬父母。为了这些理想,我犹如一只蜗牛努力奋斗着,尽管爬得很慢却很踏实,因为我知道,每一次成功都是由辛勤的汗水浇灌的。

起点总在最低处,也只有在最低处才能让自己更憧憬最高处的巍峨、壮观,也只有在最低处才能给予自己攀登高处的动力。那些“高处”不断变化着,当你到达了第二个、第三个高处的时候,回头望望,也许前不久还被你唤作高处的地方转眼已成了低处。我的目标不大,只求到达能够到达的高度。

理想在高处,它不断激励我向前,为了那无尽的神秘、美丽、惊险、刺激……

起点在低处,它不断提醒我现实,让我明白:奋斗是通向高处的唯一途径……

点评:“我们不单靠吃米活着”,一语道破天机,表明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都想让最完美的自己展现出来,可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文章语言质朴无华,内容平实易懂,让人读来受益匪浅。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2016级高一语文期中试卷下册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