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0-13
10.用三个词概括北国秋天的特点。
11.文中画线的句子指什么而言?
四、延伸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诗化人生
王兆胜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说,人们都要面对着悲伤、怨恨、疾病、绝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那么,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忧思百结,总是闷闷不乐;而有的人却笑口常开,充满欢歌。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生活态度。
天上的月亮每月也不过有几日之圆,天空和大地也不是总充满白昼而没有黑夜,一年四季除了春夏也还有严寒的冬天……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一样。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天地人生的根本的悲剧性,理解了这个世界与人生的先验“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有了一颗正确对待人生“缺憾”的心灵,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将是轻松与快乐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一生辛苦,却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生活幸福;有的人一生虽然钵衣玉食,清闲无事,甚至过着寄生的生活,但他们却身心疲累、一脸愁容。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心”累与否。同样,一个人一生是否快乐、幸福,有时主要不是取决于外在有无劳累和不顺,而是主要看他能否有一颗快乐的心,一颗“诗”心。如果能用一颗审美的心灵看取这个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将总会如枝头上小鸟的歌唱,如不冻的河水汩汩地流淌。
其实,人之所需无多,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孔子《论语》也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看来,最关键的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精神”与“心灵”的高度和境界。
有了诗心,就可以与挫折对抗。比如苏东坡,他被放逐到荒僻海南,夏天极其潮湿,秋天阴雨连绵,所有东西都发霉,床柱上还有许多白蚁,要什么没什么。六十岁的老人,水土不服,无朋无友,寂寞无聊,但他却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和美好的理想。他自己制墨、采药、盖房,同时,抄录《唐书》《汉书》,注释《尚书》,编定《东坡志林》,考订药书,赋诗作词。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他打倒,因为他总有一颗“诗心”。
有了诗心,人们也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和心情。天地一年四季,春天繁华,夏天挥霍;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生命就进入了晚秋;而严寒到来,万物将激情收敛珍藏,这就是冬天了。其实,这种更替与人生何异?生命在自然与死亡韵律的和谐上实际上具有一样的节奏。自然生命和人生就如同一首诗,一首有着成长和死亡韵律的和谐诗。通过“诗心”,在发现天地和人生蕴涵的诗意后,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新境界:人生就是一个进程,天地都有生死、悲欢,而渺小的人还有什么困惑和滞碍呢?
通过诗心,人们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并将这种生命与自身的生命贯通起来,那么,个体就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大。比如,看到一树绿叶,我们不要对其熟视无睹,而应该用诗心去体会。当你的诗心与绿叶的生命接通,那么,在你的意念中一股生命的泉水就会顺着树叶的脉络汩汩流出,直流入你的身心之中。可以设想,在与大自然接通时,人不仅进行了生命充电,同时也在进行精神充电。
诗心就如同和煦的阳光,他不仅能消融冰雪,还可以驱尽黑暗,使人生如明媚的春日,其乐融融。 (摘自《散文》2003年第2期海外版)
12.“诗化人生”的关键是要有一颗诗心。请根据文意,概括“诗心”所包含的内容。
13.作者在文中从哪些方面说明人生为什么要有一颗“诗心”?请分点简要回答
。
1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展现了不同人对待生活苦难的性情和态度,文中也隐隐流露出一丝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B.“在与大自然接通时,人不仅进行了生命充电,同时也在进行精神充电”一句中“生命充电”指从大自然吸取物质能量,“精神充电”指从大自然得到人生感悟。
C.文章用苏东坡被贬海南的生活为例子,生动地揭示了用诗心与挫折对抗的意义,深化了“诗化人生”的主题。
D.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一句中“不过一枝”和“不过满腹”都表明了人生是有缺憾的,是有苦难的。
E.这篇哲理散文饱含生活的激情,生动地阐发了追求人生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富于辩证色彩;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理性,读后给人昂扬向上之感。
五、欣赏顿悟
写给秋天
罗 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读小学的童年开始,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分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天,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袜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一定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苍凉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寂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寂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是曾如此有力地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终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色彩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返回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和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默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它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的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中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中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平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阅读提示:文章没有着力描写秋天的景色,而是集中笔墨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种种感悟,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由现在想到过去,由过去写到现在,再由现在写到将来,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六、探究性学习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若想对作者及作品有更多了结可参阅: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上海春野书店;1930,现代出版社
《达夫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出版社
《郁达夫散文选集》1985,上海文艺出版社
或者浏览相关网站,如:
郁达夫网站:http://www.yudafu.net/main.php
郁达夫散文网:http://www.bookhome.net/sanwen/ydf.html
故都的秋练习答案
1.B 2.B 3、C 4.D( D中“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的两个顿号都应去掉,概数之间不用顿号。) 5.A(B成分残缺。在“管理人员”的后面加上“的现象”;C否定不当。删掉“不再”;D前后不一致。“成败”改为“成功”。) 6.“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的文眼。 7.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8.《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较多的抒情散文,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感的眷恋、对故都的向往,作者热忱地爱故都,有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结尾有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但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与哀婉,因此整篇文章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绪,使全文呈现出了一种忧伤的、悲凉的基调,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9.对比 10.清、静、悲凉。11.江南的秋。12.正确对待人生的“缺憾”;有一颗快乐的心(笑口常开,充满欢歌);对世界有一种审美的态度。13.(1)人生总是不如意事多,苦难多;(2)“诗心”可以对抗挫折;(3)“诗心”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和心情,进入一种新境界;(4)“诗心”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大,使生命灿烂。14.A D(A.“隐隐……无奈之感”说得不对;D.应为“……人的物质生活来‘所需无多’,人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灵的境界”。)
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2上册第二节课后练习,供大家参考。
标签: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