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4-02
3.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倚歌而和之 ④故为之文以志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 ④记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循 ④志向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记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 ④志向
答案:C
4.对下列各句的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③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④自余为僇人
A.①②④是通假字,③不是。 B.①③是通假字,②④不是。
C.①④是通假字,②③不是。 D.均是通假字。
解析:①“属”通“嘱”;②“冯”通“凭”;③“籍”通“藉”,④“僇”通“戮”。
答案:D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解析:①和②均为名词作动词;③名词意动用法;④名词作状语。
答案:B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请你找出文段中写景的句子。
解析:此题意在赏析写景佳句。
答案:写景句子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7.作者用哪几句话,写出了自己在观赏这美景后的什么感受?
解析:此题启发我们体会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参考答案: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表达了作者观看美景之后飘飘欲仙的美好感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8.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2)不旬日必见
(3)已而道平生
解析: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注意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
参考答案:(1)回避、顾忌 (2)十天 (3)继而、不久
9.对“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解析:关键是“自”“全”的理解。
答案:A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2)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解析: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翻译,一要抓住关键词语〔(1)重点词:“亦”“奇”;(2)重点词:“盖”“焉”“虽”“何以”“发”〕,二要注意句式特点。
参考答案:(1)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啊。
(2)(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11.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用文中词语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世人态度:
(2)作者意图:
(3)巢谷态度:
(4)作者意图:
解析:贬官之后,世人态度表现了世态炎凉,而巢谷却是古道热肠。关键要落实“用文中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两句话。
参考答案:(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必须写出两句)。
(2)讽刺世态炎凉(意思对即可)。
(3)欲徒步访吾兄弟。
(4)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意思对即可)。
深层探究
12.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这里边有积极,也有消极,我们要看主流。
参考答案: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高考链接
13.(2010福建卷,9)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用倒装更方便译释,“大”“小”可以活用成名词。“王”也是要活用的,称王之意在孟子文章中多见。此即为“称王”。
参考答案: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解析:此句中“困”有被动意;“于勾践”是向勾践,是状语后置。“请命”是难点,“求哀”是提示,“请命”是“求哀”的具体内容。下文也有提示,勾践欲赦而范蠡不同意。
参考答案: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此句文意与前一句类比,否则不能构成相互理解之便。“之”是结构助词,用法是分开主谓关系。“解”是突围,“而”是顺接,“东”活用作动词,向东走。此“国”不同于今天之“国”,标准答案仍旧是解释“回国”不妥,应该是“封地”或是“属地”。此字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古今异义。
参考答案: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14.(2010全国卷Ⅱ,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丞相祠堂何处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答案: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2)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赤壁赋同步练习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一语文同步练习栏目!
标签: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