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上册劝学同步练习题精编

编辑:

2015-12-16

八、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翻译: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

延伸拓展

1、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2、请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3、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比喻句完整。

濮存昕拍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电视公益广告很好:有人这样问过我:播出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呢?我说:“不,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相信,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而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            ,               ,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qǐ)欲卿/治经为(wéi)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è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

孤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四.翻译: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⑤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五. 整体感知课文:

1.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2.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3.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4.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离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多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3.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6分)

答:

4.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本文反映了文学创作发展的哪些规律?(6分)

答: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上册劝学同步练习题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

高一语文上册秋水练习题及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