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知识点

2014年高中语文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层次

编辑:

2014-06-12

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

原来曾是晋国盟军的秦国,现在却成了郑国的盟友,风云突变。这时的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至此,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全都如愿了。

三、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说服力,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四、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精品学习网的编辑为大家带来的2014年高中语文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层次,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过秦论》知识点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