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12-22
B. 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政治保障。
(3) 抗日战争胜利
A. 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两个战场合作抗日):抗战全面展开后,形成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在初期正面战场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主战场。两个战场同样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B. 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 4 ) 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
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收回台湾。
5、两种命运的较量
(1)1945年重庆谈判及《双十协定》
A. 背景:抗战胜利后两党提出各自主政治主张,中国面临光明与黑暗两个前途。重庆谈判是两党较量将理论付诸实践表现。
B. 过程:注意毛泽东和蒋介石重庆谈判合影图片。
C. 成果:《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但是在军队和政权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
(2)1946年重庆政协。
政协会议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和和平建国途径,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6、 解放战争的胜利
(1)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 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共产党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通过一年的努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战略决战
A.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6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对国民党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千里跃
进大别山是开始标志。
B.三大战役:到1948年秋,低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解放军力量上开始占优势。三大战役胜利消灭国民党军队精锐力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4)、解放战争胜利
A.北平和谈:
三大战役结束后,南京政府穷途末路,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南京政府总统。在李宗仁要求下,国共双方在北平和谈。最后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B. 蒋家王朝覆灭:
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1.3.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C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民族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篇章。
1.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
(1) 开国大典
A.新政协----建国准备其核心内容是《共同纲领》
B.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开创历史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进入人民当家作主时代;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第一部宪法
A.目的:保障向社会主义的政治过渡
B.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内容:确立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人民权利和义务;规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
1.4.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A.性质:根本政治制度
B.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
C.意义:奠定政治建设基础;规范政府与人民关系;昭示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A.基础: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历史.
B.形式:政治协商会议
C.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长期合作,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热情;开创了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1.4.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A. 性质和地位:基于多民族国家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B. 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平等和团结,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利。
C.确立过程和成果:《共同纲领》开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五大省级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初具规模.
D.意义: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1.4.4 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
1.4.5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 A
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的表现:
对人的生命财产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瘫痪,规章制度废弛,党组织遭到破坏;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建立不符合民主程序;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刘少奇案。
1.4.6 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A
(1)、《1982年宪法》
意义:1982年宪法颁布以及随后相继出台《选举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规,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核心内容:村民委员会主任、城市居民委员会主任由村民或居民直接选举产生。
B.意义: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的人民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激发了广大人民政治热情,保障了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进展。
1.4.7 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B
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保障群众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1.4.8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B
1、“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背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B.形成过程:1981年---叶剑英的“九条方针”;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规定国家必要时设立特区,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障;1984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C.含义:
“一个中国“是前提—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必须完整,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种制度并存”是解决统一问题的新思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的繁荣与稳定。
2、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
(1)、条件成熟: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一国两制”提出
(2)、解决的过程:
A.82年---中英首脑会谈,揭开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序幕。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图片,
B.84年12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收回主权的时间。
C.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
D.97年7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E.99年12月---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2)、80年代两岸进一步交流。
表现:“三通”逐渐放宽;民间交往不断增多;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形式,进行接触与会谈,并达成一个中国的原则;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方案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1.4.9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仅供参考) C
1、 祖国统一必然促进中国的经济腾飞,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给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 祖国统一的实现可以大大提升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消除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台湾问题制约中国发展的企图,给中华民族复兴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祖国统一的实现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人心,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国家的迅速发展和民族振兴。
1.5.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A
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②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5.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和影响。
1.提出: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
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万隆会议: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1.5.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
1.背景:
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的斗争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70年代,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的成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没有中国的参加,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2.标志: 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5.4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其影响 B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
②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2)标志: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2.中日建交的背景、标志。
(1)背景:日本在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越顶外交”中受到极大冲击。
(2) 标志: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定中日《联合声明》。它的签定,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影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1.5.5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B
1.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健康发展。
2.中国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6.1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制 A
1.古希腊地理环境及影响
(1)山多土少,陆路交通不便和地域分割,是促成希腊难以统一、城邦小国林立局面的重要因素。
(2)海岸曲折、岛屿密布、港湾众多,有利于韩海与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早期的对外殖民和后来的海外贸易,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
2016年12月广西高中历史会考必考知识点就总结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备战高中会考!
相关推荐:
标签:历史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