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会考 > 高考会考试题

广西备考必看:冬季生物学考考试测试题

编辑:

2016-10-17

13.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14.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 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15.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 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16.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 4%n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农田中灭虫主要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18.下列有关生态学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9.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20.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21.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假如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的能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身体 再流向消费者体内

C.两个无人为干扰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能量输入和输出的比值越大,分解者的数量越少

D.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 草原的植物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更大

22.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23.水平放置的植物,一段时间后茎背地弯曲

生长,如果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

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

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是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24.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

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

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25.如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种曲线分别表示

A.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 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甲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乙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甲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乙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甲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乙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