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高一年级历史教案: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编辑:

2015-08-31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知识:

武昌起义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武昌起义之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惟有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武昌起义发生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袖都不在现场,没有统一领导;起义发生在清政府统治的华中地区中心——武汉。起义前夕,清政府调集兵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的局面,遂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但武昌起义的成功决非偶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发动武装起义,使清朝封建统治动摇,并造就了新军革命党人的自主精神;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

武昌起义的枪声惊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更加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部分立宪党人转向革命也是各省纷纷独立的原因之一,也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知识:

一、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他们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这就给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提供了便利条件。

(2)袁世凯为达到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目的,除了同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外,还动用反革命两手策略,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任。

(3)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其力量强大,又施展各种手段抵制和破坏革命

(4)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也乘机进攻革命党人,压迫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2)脱离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

(3)同盟会软弱无力。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没有胜任它的历史使命,它既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

(4)没有自己的武装。革命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未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

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

①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②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中国同盟会组织涣散,派系复杂。

③革命党人在发动起义的过程中单纯依靠会党、新军,不注意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

④武昌起义成功后拱手把湖北军政府的大权交给旧军官黎元洪和立宪党人。

⑤在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从而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

⑥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的压力下,同意停战议和。

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⑧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下,在袁世凯的欺骗下,革命党人被迫妥协退让,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四、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洋务运动为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戊戌变法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基础的。百日维新中提出的经济措施,如裁军练兵、修筑铁路、举办邮政等,也是洋务派的主张。但从政治思想上维新派对洋务派持批判态度。关于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维新派与革命派在19世纪90年代几乎是“同时并起”,在主流方面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康、梁主张君主立宪,继续维持清朝统治;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旨在推翻清政府。康有为反对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社会变革,并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各阶级进行探索的历史脉络。

五、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化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近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走上近代化的前提。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辛亥革命担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努力探索一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亡道路。

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推动,还表现在对经济近代化的推动,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

单元小结:

高考导析

近十年来,本单元知识点多次在高考中考查,涉及的题型以单项选择居多,还有多项选择、填空和问答题。其中问答题均为包括单元知识的综合性题目,从未出现单独考查本单元的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空缺。今后高考题重点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与教训等。

2.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复习重点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与教训等。

复习时,应以理清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为重点,应通过对20世纪中国社会基本特点的概括分析,认识民主革命是此时的历史潮流。另外,还应通过对同盟会的理解,以及武昌起义后国内外各种势力的不同反应等问题的分析,全面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革命斗争、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势力的反动等几个方面逐条整理,并注意相互之间联系,以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3.阶段特征

20世纪初,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此时期,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改良运动的失败和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团体纷纷建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进一步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清政府在形势的逼迫下,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能够挽救其统治危机。保路运动,给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但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华势力的强大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年级历史教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中高一历史新思想的萌发教案设计模板

 

高一历史教案:伟大的历史转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