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2-29
历史是延伸的。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教案,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建议】
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建议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注意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本课引言由战国形势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插图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一社会形势。教师以文字内容和插图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什么秦国能够完成统一?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温故而知新】
★春秋战国概念:
(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
1)农业: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也证实了春秋时代存在牛耕的事实。
小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资料回放】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
材料一 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一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器,经鉴定确认为人工冶铁制品。这就把我国用铁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的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材料二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的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夷、斤,试诸壤土”。在这里,美金指的是青铜,恶金指的是铁,说明齐国已经用铁制造农具。春秋中叶齐灵公时的《叔夷钟》铭中有“造戜徒四千”的记载,“戜”,当是“铁”字的初文。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春秋时代的铁制工具出土数量毕竟很少,这表明当时铁制工具的使用还很不普遍。
材料三 恩格斯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所有这些,都是逐渐实现的;最初的铁往往比青铜软,所以石器只是慢慢地消失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
②兴修水利: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必修Ⅱ学过的相关知识,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
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途径:变革
(4)措施:
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
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
(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
(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
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
(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
时间 |
国家 |
改革者 |
变 法 内 容 |
作 用 |
春秋 |
齐国 |
管仲 改革 |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
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
鲁国 |
初税亩 |
经济:“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
|
|
战国 |
魏国 |
李悝 变法 |
经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 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 |
楚国 |
吴起 变法 |
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 |
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成为强国) |
|
其它诸侯 |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 |
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
标签:高二历史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