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之古典诗歌阅读与鉴赏

编辑:

2015-09-29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内容上)。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第六种模式 分析情感型(托物言志诗)

1提问方式:某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结合全诗(词)内容,简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对诗歌表达的思想、认识、态度、情感、境界等作出正误高低等角度的评说,它要以对内容的准确理解为前提。

如果是分析托物言志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两层:先答表层,即对物的感情;再答深层,即由物所引发的对人的感情。

3答题结构:本诗描写了………,发出了……,表达了………。或用“通过…………,抒发了……”的句式总结。

4答题示例: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结合全诗(词)内容,简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简析]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

【答案】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第七种模式 分析比较型(整首/某一句)

1提问方式: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为什么?或: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更妙,为什么?

2解答分析:比较两首同题诗或同题材的诗,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看是否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虚”指诗歌中应有神奇而又合理的想象成分,或者由一个平实的现象引发出一定的哲理来,或者从物体的外在而写出其神韵。

如果是比较哪一句更好,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1)从中心来看,哪一句更能服务中心、证明中心,哪一句就更好。(2)从上下句的对偶关系来看,哪一句与其上句(或下句)对偶的更好,哪一句就更好。(3)从上下句的表意关系来看,哪一句与其上句(或下句)在意思上能互相映衬,哪一句就更好。(4)从手法运用及生动具体形象的角度来看,哪一句更为生动具体形象或者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哪一句就更好。

3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第八种模式 分析写景方法型

1提问方式:本诗(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或:本诗(词)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

2解答分析:这种类型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1)景物的层次感,即景物的高低远近。(2)景物的动静。(3)景物的色彩。(4)形象鲜明。(5)大处着墨,工笔细描。

3答题示例: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接舆,春秋时的隐士。五柳,指陶渊明。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①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所写景物

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③选取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以上三点答对两点即可)

(2)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9月开学季—教师新学期准备专题

2016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熟语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