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xf
2016-09-01
随话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对于同学们每天学习的新课时,都需要老师提前备好课,做好教案设计,下文为大家推荐了高三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赏析文中表现的环境美、风俗美、人情美与人性美。重点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2.深入认识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分析和理解文章的牧歌内涵及主题。
3.学习文中善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和多用心理描写这一表现手段来刻画塑造人物的行文方法。
【教学思考】本文文字唯美,对教案的内容和教学语言要求较高。不惟如此,本文的教学难度更在于文本选择的节数。本文只节选了《边城》第三至六节,略去了不少边城美丽的景物描写文字,这对边城自然环境的“唯美”解读是个削弱。而且故事情节没有中间过程人物的命运悲剧,也没有忧伤的故事结局,所以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承袭悲凉的人生命运的忧伤基调没有表现,故小说主题的理解只应定在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以及文章的“牧歌”这一主题。另外,教学时,教师应适当延展节选以外的情节,以便于在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上有所深化。
【教学课时】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乡巴佬”和“文学大师”
1.教师用屏幕投出:沈从文照片及生活书店1934年首版《边城》图。
在湖南湘西,有一个遥远而古老的凤凰小城,因其偏远,被称之为“边城”。千百年来一直是“深闺无人识”,后因一部小说《边城》名满天下。这篇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
2.投影(或请同学介绍一下“沈从文”这个人)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1902年诞生于凤凰古城。14岁投身行伍。从未上过大学,仅小学毕业。1923年寻新文学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因湘西土话和衣衫褴褛被人讥讽为“乡巴佬”,成为了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住在冰冷的小屋,没钱,没棉衣,靠微薄的稿酬勉强度日。后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并经胡适、徐志摩、郁达夫、朱光潜等人扶持,这个乡下人最终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科院工作,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结集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这终使沈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众多著作中,《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鲁迅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边城》被译成四十多个国家文字出版,被十多个国家选进大学课本,沈从文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教师补充:江青,权势通天,目中无人,傲慢至极,但她晚年回忆说:在我所有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
二、《边城》评价: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1.教师介绍
三十年代起,沈从文开始用《边城》、《长河》等小说营造他所谓的“湘西世界”。这些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湘西人物形象。特别是《边城》,就像一首长长的诗篇,氤氲着一种与世隔绝的调调:绝美的湘西小城凤凰深踞边陲千年,悠悠岁月伴着沧桑古城,汤汤沱江连着绵绵青山,吊角竹楼衬着白色孤塔,清风白云下面是遗世独立、安静生活的“五百余苗寨”。之所以刻意营造“湘西世界”,他自己说,目的就在于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两种文明对峙的现状,以湘西乡土的纯净来批判现代文明的丑陋。他说,“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评价投影:
《边城》是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
《边城》是“田园诗的杰作”,是最具牧歌情调的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吸引人的不仅在山水,更在于人间最淳朴的灵魂。
3.教学过渡:1934年《边城》问世,距今已近80年,《边城》这部经典又款款来到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重温经典,随“乡巴佬”沈从文一起走进原始古朴的湘西古城,并思考文学大师的命题:为何十多年后,身居北京已被喧嚣的都市接纳的作者着意要写《边城》?
三、故事概述:平缓朴素的爱情颂歌
(此环节能承上,但与下面教学环节衔接有些不畅,各位看官有什么好想法?)
1.话题设问: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概述一下《边城》全文的情节内容?
明确: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小溪白塔旁边,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美丽清纯,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茶峒城里有个洒脱大方、慷慨助人船总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天保豪放豁达,老二傩送秀拔出群。一次端午节赛龙舟,翠翠邂逅傩送,两人从此种下情苗。天保也喜欢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宁肯做个摆渡人也要娶翠翠为妻。后来兄弟俩以公平浪漫的唱山歌方式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翠翠喜欢傩送,为成全弟弟,他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闯滩时遇意外而死。傩送内疚自责之中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天保因翠翠而死,船总顺顺也不愿翠翠做傩送媳妇。爷爷为翠翠婚事左右为难,担忧操劳,在一风雨之夜去世。最后留下翠翠一个人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情节平缓,不讲究跌宕,不追求起伏;但爱情以懵懂美丽初始,却以悲剧结局。说《边城》是一支平缓朴素的爱情悲歌,应该比较恰当。
2.承接提问:本文从中选了第三至六节共四节,能否分别用一二句话进行内容概括?并说说节选的四节与全文故事情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明确: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节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傩送,勇敢又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爷爷看竟渡时巧遇天保。顺顺和天保求亲,爷爷试探翠翠,但翠翠心有所系,坚持不允。爷爷猜中翠翠心事,内心隐隐有些担心。第六节又回到现在,写迎亲花轿渡河,撩拨了翠翠的内心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明确:3-6节,爱情只是刚开头,没有悲剧,只有美丽。
3.教师教学过渡:
⑴问:有人说,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的确,沈先生一生多经风雨,却一直以达观平和之心处世,其之为文,代表着中国文学最美好的境界;其之为人,突显了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在《边城》里,你可以读到最朴素、最亲切、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感,能够寻找到一种超于世俗的纯粹的美,能够寻找到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那么,读完小说,让你感动的“边城”美在哪里?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⑵教师过渡:的确,边城不仅风景美,风俗美,而且人更美。下面我们就以“美”为赏析核心,来领略沈从文笔下边城的边城之美。我们先来领略边城的自然风景。
四、风景美:一片纯净秀美的人间净土
一、话题设问:都说《边城》的景美,但读完文章,你会发现,文中好像没有明显的景物描写吧?(没有)但边城却仍给人一种纯净秀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明确:(提示把景物的散碎词语集中起来)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分散布点在文中多处,集中起来,你会看到边城的纯净秀美: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小山岨、青浪滩、酒葫芦、草烟,等等。这一组组景物连缀起来,自然就形成了边城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的美好意境。这就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且,每个物象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如:渡船: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这些地名都带有乡土特色;这些建筑都有着湘西少数民族特色;这些景物,给人一种安静自然纯美的感觉;即使有赛船,有黄狗,但静中的一些动反而使边城更安静;这些搭配在一起,就像现代的世外桃源;边城就像一幅画。
二、承接提问:这些景物的布点穿插有何作用?(让学生比对《祝福》的景物描写)
明确:⑴展示湘西边陲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增强视觉美感。⑵烘托人物。如同《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⑶突出牧歌这一主题内涵。(这一点有难度,如学生说不出,教师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景物的渲染一定能够烘托主题。至于突出什么主题,可以在后面教学环节完成)
三、教师小结:
汪曾祺曾这样评价:沈先生非常善于写风景,他写风景是有目的的。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也是这样。但静中有动,静中有人。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长久的传统。沈先生善长用一些颜色、一些声音来描绘这种安静的诗境。安静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但这种境界只有一个摆脱浮世的营扰、习惯于寂寞的人方能于静观中得之。一个热中于利禄、心气浮躁的人,是不能接近自然,也不能接近生活的。
五、风俗美:一种淳朴自然的生命形式
(此教学环节,先从小说的环境这个外围点突破,然后再对人物进行分析)
一、话题设问: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没有刻意进行自然环境描写,但对边城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却不吝笔墨。请找出来,并分别简述。
明确:书本一句话可高度概括:“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边城人自成一体,自得其乐。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进入边城,以当时眼光看,“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大篇幅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盛况。第三节大篇幅写了当前的端午节盛况。文字主要突出了端午节的盛况和热闹,重点是习俗:这一天,边城人皆穿新衣,吃鱼吃肉,全家到河边看划船,有身份的人也都在看热闹,赛船时的配合、鼓声、鞭炮,岸上人的呐喊助威,领赏,庆祝胜利的五百响鞭炮,赛船后泅水追鸭子,赛船下水的仪式。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第一个端午节。写了观看赛船的人多拥挤,翠翠也因此初识二老傩送。第五节开头又用较多篇幅写了两年的端午盛况,并补叙上一年端午节赛船情景。但前面的端午再热闹,对翠翠而言,却不如初识傩送的那个端午经过的事情甜美;后面这个端午,翠翠本想以此再见傩送,却因爷爷以天保的婚姻试探而意兴阑珊。----虽只过三个节日,但热闹满足。
标签:高三语文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