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2-29
探究活动9(教材第40页):“在日常活动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你的理由吗?”
建议首先在课堂上进行一个随机调查:请每一个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自己是否具备做成这件事的条件?需要怎样才能做成这件事?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他们的期望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你能否达到你父母对你的期望呢?你能否与你的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使你们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你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及你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一致,从而能够实现呢?等等。(这个调查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不署名,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通过思考或讨论,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探究活动10(教材第41页):“该地区是针对什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的?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负责人,你会根据什么来制定你所管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
建议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指导学生调查了解本地区今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为什么制定这样的发展目标或发展战略?适合你们地区的实际情况吗?你有哪些建议?(调查的范围也可以更具体,如:我校在培养人才的方面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等)通过这些调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地区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的制定,都必须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不能脱离本地区的客观实际,只凭一腔热情或良好愿望制定。进一步体会制定任何政策、目标等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建议
对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也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如,学生制作的教学课件、课上发言(特别是每堂课前5分钟的话题发言),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收集和筛选材料的水平,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等,都应该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还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方法,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 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思考提示
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或电脑,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部分功能的近似模拟。正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具有相似性,所以,人工智能可以部分取代和提升人的思维的某些功能,但人工智能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甚至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
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创造性;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工智能仅仅把思维模拟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撇开了意识的社会性。
人类思维则是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_一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灵活性;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社会性,我们称它为社会意识。
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工具,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反光”,它不会取代人类思维。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思考提示
世界的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
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发展而言,又存在无限的可能性。现在未认识的事物,将来可以认识。
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没有可知和不可知的区别。不能把“未知”当成“不可知”。我们每天都在实现着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所以说,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思考提示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超越性。在这里,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并确定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同时,人的意识既能追溯客观对象的过去,又能预见客观对象的未来。
(2)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对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指导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3)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上。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入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识的能动作用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形式,情感、意志、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式,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各自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创造,勇于进取,又要自始至终地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形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劳动推动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思考提示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人类以及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5.材料一: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提出的。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发展观,是对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20多年,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科学概括,是指导今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
社会的停滞甚至倒退;我们曾有过以不断变更生产关系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观,结果因生产关系不能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我们部分同志中也曾有过全力以赴、不惜代价、只求增长的发展观,结果有些地区、有些部门生产虽然有了发展,但因资源的浪费与破坏、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发展很难持续。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有了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是中国人智慧的表现,也是我们应当十分珍惜的精神财富。用这样的理论指导今后的实践,我们的发展可以更快、更好和更持久。
阅读材料后,写一篇400字的文章,谈谈为什么中国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上述不同的发展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人智慧的表现,也是我们应当十分珍惜的精神财富”?
思考提示
从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思想意识产生的客观依据。
从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的角度谈体会。
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要求等方面分析,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 名词解释
1.唯意志论
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它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在他看来,世界是意志及其表象,表象上溯到理智,但最终归结为意志,而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命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死灭。它在人心中表现为冲动、本能、奋进、渴望和要求。他把理性置于意志的支配之下,认为意志统率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人的思想、理性应当服从神秘的、无从解释的意志。唯意志论用意志解释宇宙万物,完全否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独立于主观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同时也否定理性思维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叔本华认为意志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也是世上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根源,任何意志都要表明为自我奋斗,它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痛苦也永无终极。他提出,达到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完全弃绝生存意志,做到绝对地无动于衷,以求解脱。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抛弃其悄极悲观因素,宣扬积极行动的“强力意志论”。他赋予了给叔本华提出的那种无目的、无意义的单纯的生命意志以一定的目的和意义。这个目的就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他认为,追求和发挥要求统治的强力意志,既是宇宙的本质,又是自然和社会的唯一动力,也是最高的生活原则和道德原则。他把战争看作是强力意志的最高实现,认为强力就是道德。
尼采还认为人的感觉、思维等都不过是意志的表现并受意志的支配,人的一切行动都受意志的主宰,是意志所创造的活动。在他看来,如果认为理性高于意志,那就否定了意志的这种创造性。同时也否认理性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即意志。
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特别是其非理性主义倾向,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的生命哲学和历史哲学,尤其对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思潮。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条件反射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无条件反射形成于动物的种族发育过程中,是动物个体与生俱来的固定性反射;条件反射则是动物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从后天获得,是作为无条件反射的信号活动出现的。
(2) 条件反射的形成以条件刺激的作用为前提。凡是动物能对之发生反应的一切自然界动因都可成为条件刺激。某一个别事物或其属性,个别事物的结合或动物所处的环境,某种现象的出现或突然消失,某种动因的痕迹作用,周期性的时间间隔,以及各种感受性刺激等,都可能成为条件刺激(信号)而发生作用。人类所具有的语言,则作为信号的信号而发挥着特殊的条件刺激作用。
(3) 任何一种无关动因都必须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即受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才能转变成为条件刺激,使动物形成条件反射,并逐渐把它巩固下来。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还能形成二级乃至三级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
(4) 形成条件反射的神经机制是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中的,特别是大脑皮层中的暂时联系的接通。在大脑皮层中进行无条件反射时形成的兴奋灶与无关动因的作用形成的兴奋灶,由于在时间或空间关系上多次重复出现,其间的神经联系便被接通,这种接通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
条件反射是大脑半球正常工作中最核心的生理现象,它的信号作用使动物机体有可能精确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巴甫洛夫应用条件反射概念,把人类对自然界最复杂的机构——脑的高级部位的认识严格置于科学基础之上。它有助于揭示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而且为揭示心理现象的神经生理机制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这一概念的提出,把反射论所体现的唯物主义因果论原则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也为深入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供了自然科学根据。20世纪40年代以来,神经生理生物化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某些研究成果,为丰富和发展这一概念提供了新的科学事实。
(二) 相关资料选辑
1.求真务实,质朴而简单的四个字,到底是要求什么真、务什么实呢?
求真务实是指,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求——就是去探索、去追求、去挖掘、去研究,提高自身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真——是指某种事实、规律和真理等。就内容而言,现今最根本的就是要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顺应潮流,把握趋势。
务——就是尽量去追求。这是一种作风,即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不同的理念和感情决定着不同的作风,而不同的作风又有着不同的成效。
实——就是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干实事、求实效。就内容而言,包括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
求真务实的关键在于落实。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掌握规律;同时,还要认真执行,坚持不懈,脚踏实地。
2.人工智能、信息及其对意识论的深化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以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科学和脑科学相结合为理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的原理,也给这种现代唯物主义提出了需要深入探索和解释的许多哲学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人工智能和信息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自然智能而言的。所谓自然智能,是指人所特有的自觉的意识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由于这种能力是人的一种天赋,所以将其称为人的自然智能。所谓人工智能,则指凭借电子计算机所实现的对人的某些智能的模拟,通过这种思维模拟,使人的某些智能得以再现和放大。自从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中期问世以来,其作用越来越广泛,模拟功能越来越强,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对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自5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智能便以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支持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
人工智能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人脑的信息处理系统。要全面科学地认识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对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曾说过:“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任何唯物论,如果不承认这点,在今天就不能生存下去。”在这里,维纳看到用旧唯物论的物质概念和能量概念无法说明信息的本质。但他也没有指明信息的本质是什么。
从哲学上看,信息的广泛存在,与物质的普遍反应特性有关。根据多数哲学家的见解,信息是物质以其反应特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通属性,是物质系统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反映产生的各种联系形式。信息是与物质和能量有密切相关的,但我们不能把信息归结为物质和能量。信息有多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从无机界、生物界,到人类的思维和活动,都分别存在自然信息、生物信息、观念信息,以及作为观念信息物化的文化和技术信息。这些不同种类和性质的信息,是伴随物质世界的反映形式从无机界到生物界,再到人类的进化过程而出现的。离开了这种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进化,离开了物质和能量,相应的信息既不会产生,也不能传播和存在。信息的传播需要能量的流动,信息的存在需要物质载体。在信息中的载波电流、电磁波和光波中,信息与其物理形式相结合,而成为信号。信息还可以附着在磁带、磁盘、光盘、影碟、书籍、报刊等物质载体中。在计算机和人脑中,也有相应性质的信息的储存、流动和加工利用。可见,信息来源是依存于物质世界。那种认为信息可以离开物质和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信息比物质更为根本,并据以断言消灭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应该指出,人的意识中所包含的观念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依靠人脑的反映功能,把从外界接收的信息予以加工制作的产物。在这里实现了由自然信息向观念信息的转化和质变。至于文化信息和机器中的技术信息,则是观念信息的物化,是观念信息与其物理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当然,一些配置有信息收集装置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把自然信息和生物信息,接收进机器,加工成技术信息。不过,这要以观念信息的物化作为前提。
人工智能作为技术信息的处理装置,与自然智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相互联系的一面看,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某些思维活动的功能模拟,是人脑思维功能在机器中的再现、延伸和放大。人脑是电脑的原型。没有对人脑思维功能和规律的认识和仿效,就不会有思维的模拟。随着对人脑认识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会同人的自然智能越来越接近,但是,电脑永远不会等同和代替人脑,人工智能永远要逊于自然智能,更不可能超越人脑,因为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或者说思维与思维模拟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从信息反映活动的载体来看,它们的物质基础不同。人的意识和思维是高度复杂有序的物质——大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以脑神经网络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心理过程、观念反映活动的产物;而电脑只是人脑的模拟物,是由晶体管或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其中的操作过程,是以物理过程为基础的符号化、形式化的信息反映过程。因此,尽管电脑能够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但它毕竟不是人脑,永远不可能有人的情感、意志、想象、幻想等心理和观念的活动。
第二,从信息反映活动的性质来看,人工智能没有自然智能所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人脑的意识活动和思维能力,不仅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人脑的思维活动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几百万年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进步的结果。无论多么高级的计算机,都不可能重复人脑及其思维能力的社会进化过程,也不可能具有社会性和自觉的能动性。这种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使人不仅获得了自我意识能力,而且获得了能动地、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能够预见自己活动的后果和社会意义的能力。而电脑只能按照人事先输入的程序、指令和数据,模拟人的某些思维功能。它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操作活动的后果和社会意义。
第三,从信息反映活动的功能看,人工智能不具有自然智能的全面功能和整体优势。虽然现代大型数字计算机,在运算速度上已达每秒上万亿次,大大胜过人脑,在精确性和连续工作时间上,人脑也无法比拟。但从整体上看,电脑只具有局部的优势,它尤其缺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电脑和人工智能,只能是人类思维的辅助工具,永远从属于人并为人服务。没有主体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电脑和人工智能既不会产生,也不会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操作活动。离开了人,人工智能的物质系统就是死物一堆,其物理符号的变换和组合,与自然现象毫无区别。
从本质上看,电脑和人工智能,是对人脑某些思维功能的模拟,是人的智力的物化。电脑和人工智能的改进,要以人对自己头脑的思维规律的深入认识为基础,对人脑的认识在前,对人脑的模拟在后。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人类实践智力的进步。每当人类把自己头脑的某些智能利用机器来替代时,人类必定会在更高级层次上发展出新的智能。人类将因此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更有效地控制和利用人工智能这个思维工具。因此,把人的意识和思维与思维的模拟混为一谈,否认人脑与电脑的本质区别,甚至认为电脑会胜过人脑,机器人最终会统治和消灭人类,都是没有根据的。
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要否认和贬低人工智能产生和发展的巨大意义。恰恰相反,我们指明电脑与人脑、思维模拟与思维的本质区别,正确揭示人工智能的本质特征,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开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显示,电脑能够把人脑思维的某些功能物化,有效地实现功能模拟,这说明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并不是超物质的、神秘的现象,而是能够运用低级的物质运动形式加以模拟的。它们两者的信息反映过程虽存在本质区别,但也有共同遵循的规律,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模拟和功能替代。因此,人工智能转过来会有助于我们揭示人脑的思维的规律和机理,更好地理解意识的本质,更充分地开发人的智能,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从更直接的意义上看,迅速地发展着的人工智能,一旦更广泛地与人的自然智能相结合,形成各种更先进的“人——机”系统,就会逐渐改进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推动社会文明的更快进步。
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充实与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进一步表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通过考察电脑对人脑某些智能活动的模拟,不难发现人脑至少包括以下四种与电脑相对应的功能,即感受、记忆、演绎与选择。人脑的这四种功能已经在电脑中得到了升华,可以用精确的物质手段来加以再现和验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脑思维功能的更多的方面还会得到物化,思维的奥妙还会得到更全面、更深刻的揭示。既然电脑能够逐步地把人的思维模拟出来,使之物化,这说明意识并不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不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而是人脑的机能,这就进一步充实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原理。
第二,深化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原理。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这个原来唯一的意识器官中分化出来,物化为机械的物理的运动,这就延长了意识的器官,也可以说它是按照某种意识去思考并创造人脑,这是意识对人脑的一种巨大的反作用。从意识与人脑相互关系的角度上看,它进一步深化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原理。
第三,突出了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为意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人工智能是一种思维模拟,从实质上看,它所模拟的是思维的形式。电脑实质上是一架符号代换机,按照信号与意义之间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把一种形式的符号链输入进去,经过变换,把另一种形式的符号链输出出来,这充分揭示了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思维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这就把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问题突出出来,为意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课题。
(摘自:吴倬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3.条件反射的发现——巴甫洛夫的心理学理论
最初,巴甫洛夫仅仅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他专注于自己对消化系统的研究,直到19世纪末的一天,在研究胃反射时,巴甫洛夫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喂食时,狗也会分泌胃液和唾液。比如,在正式喂食前,如果狗看见喂养者或者听见喂养者的声音,就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认为,一定有什么原因来解释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狗也会分泌唾液这一现象。一个最为明显的解释就是:狗“意识到”进餐时间快到了,正是这个念头刺激狗分泌唾液。然而,巴甫洛夫一直很反对心理学,因而也就不愿轻易的采用这种主观的猜想。巴甫洛夫以生理学家的眼光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完全是个生理学现象:狗是由于看见或听见刺激——经常喂食的人而在大脑里面产生一种反射,这种反射引起了“精神性分泌”。但这些跟唾液和胃液并没有直接关系的刺激,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引起分泌唾液的反应的呢?巴甫洛夫并不清楚。于是,从1902年开始,他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而他的整个后半生也就用来研究这个现象。
然而,听见喂食者的声音或看见喂食者的形象,这两种刺激很显然都与分泌唾液这种反射行为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又是如何引起这一反射行为的呢?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巴甫洛夫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在喂食之前先出现中性刺激—铃声,铃声结束以后,过几秒钟再向喂食桶中倒食,观察狗的反应。起初,铃声只会引起一般的反射——狗竖起耳朵来——但不会出现唾液反射。但是,经过几轮实验之后,仅仅出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把这种反射行为称为“条件反射”,把铃声称为分泌唾液这一反射行为的“条件刺激”;而把食物一到狗的嘴里,唾液就开始溢出这种简单的不需要任何培训的纯生理反应称为“非条件反射”,将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物——食物称为“非条件刺激”。
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们变换了各种形式来验证“条件反射”的存在。他们变换了中性刺激,在喂食前使灯光闪动,或者在狗可以看见的地方转动一个物体,或者某个可以碰触到狗的物体,或者拉动狗圈上的某个部位,总之,各种可以被狗感受到的中性刺激都试过了;他们甚至还尝试了改变中性刺激与喂食之间的间隔时间,结果都证明条件反射的确是存在的。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二年级下册政治把握思维的奥妙教案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政治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