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学计划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计划范文参考

编辑:

2016-09-13

第二课时

要点:学习六、七部分,体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步骤:

一、背诵一二段

二、学习六、七两部分。

思考:1、第六部分是如何探究事件的教训影响的?

(A、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B、作者运用陶潜诗句说明,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2、第七部分是如何进一步探究事件的意义的?

(一是一般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二是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讴歌了中国女子勇于献身的精神,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三、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提示:“已”“尤”时间程度副词连用,表达强烈递进语气。惨象已见军人凶残,文人流言比刀枪更加阴险,有形无形的刀枪形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种野蛮恐怖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可是沉默到极点就是爆发之时,“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3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提示: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表现互相救助,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

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

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

4.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五. 总结。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上是以此为切入点,重点评述“三一八”惨案。在文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非常鲜明。一方面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另一方面又无比沉痛地悼念了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表达了对烈士的悲哀与尊敬,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鼓励人们要“愤然前行”努力创造一个新世界。学习本文就应透过作者的语言,深入领悟其“悲”“愤”之情。

六、课后练习

(一)、 选择加黑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

A. 寥落(liào  稀疏)                   黯然(àn  昏黑)

攒射(cuán  聚,凑集)               喋血(dié 血流出来的样子)

B. 浸渍(zì  浸)                         噩耗(è  惊人的)

不惮(dàn  怕)                            立仆(pū  倒下)

C. 菲薄(fēi  微、薄)                 踌躇(choú chù  犹豫)

血痕(héng  痕迹)                      赁屋(lìng  买)

D. 长歌当哭(dàng  当作)         殒身不恤(xù  畏惧)

桀骜(jié’áo  性情暴烈)          屠戮(lù  合力)

(二) 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1. 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

2. 《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

3. 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

4. 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5. 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

6. 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才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

7. 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

8. “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三.) 默写。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         ,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            ;         ,       ,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四). 选出对红字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A. 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 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 “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 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

A.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它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 这是一段心理剖白,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 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五).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 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

A. 举例论证         B. 对比论证         C. 比喻论证         D. 类比论证

2. “其”指代的是(    )。

A. 煤的形成                              B. 大量木材

C.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3. 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

A. 赞成                                     B. 不赞成

C. 认为有可取之处                    D. 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六.) 《记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A. 叙述                B. 议论         C. 直接抒情         D. 间接抒情

1.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

2.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

3.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

4.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试题答案】

一. B

二. 1.(√)2.(×)3.(√)4.(×)5.(×)6.(×)7.(√)8.(√)

三. 略。

四. 1. D         2. B

五. 1. C          2. B        3. B

六. 1. A          2. AD      3. B        4. B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计划范文,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模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模板:记念刘和珍君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