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9-30
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模板,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课前准备
1.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或自己查阅相关书籍了解荀子的有关情况,尤其是了解荀子的主张。
2.在已经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尽量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课文,弄懂文章的观点。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晓劝学之意,明劝学之理。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怎样运用比喻进行说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㈠询问课前预习情况。
1.齐读课文,整体了解预习情况,重申诵读的重要性。
2.询问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筛选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本课文字晓畅明了,因而晓其意比较容易;但论证上由于时代久远,当时属于常理的比喻可能今天理解起来有困难,析其法有一定难度,明其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㈡朗读、范读课文。
1.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2. 教师范读课文。
二、课文探究
㈠解题
1.“劝学”的意思是什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结合课前印发的资料,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的经典。
2. 关于结构
明确:本文是节选,原文1710字,课文节选的只有290字,不能体现全文的结构,因此不必在结构上做更多的探究(利用ppt展示《劝学》全文,不做讲解,只说明原文篇幅很长,但课文节选的部分用大一号的字体,每段中总结的话有“君子”的句子用红色字体)。
㈡中心观点
1.“君子曰”的用意何在?
明确:首先,《劝学》全文的许多段落都以“君子”作结,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故君子结于一也”“君子贵其全也”,可见作者强调学习可以成为君子。其次,作为间接引用,这是重申《论语》的观点。
2.“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在当今演化为怎样的说法?
明确:俗语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
㈢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有yòu——又 ,知zhì——智、 暴pù——曝、鞣rǒu——煣)、实词(中、参)、虚词(于、之),着重指出“煣”读为“rǒu”,书下注解有误。
2.“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应该着力探究)
明确:“青”“蓝”与“冰”“水”都是喻体,而且每句的喻体之间有一种特殊关系,关键是找出本体。“青”与“冰”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后的知识状态或水平,“蓝”与“水”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前的知识状态或水平,意在强调人经过学习就可以使知识水平得到提高。“青于蓝”是萃取,是提纯;“寒于水”是改变形态、状态,即从无形到有形。都是强调学习这种后天行为可以改变固有、天生的属性。
着重强调,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理解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错误的理解。后者作为成语是从前者脱胎而出的,意思是学生是跟老师学习的,但超过了老师。这种理解主体不一致,违背荀子的愿意。这样理解“冰,水为之”一句就没有对应了。
3.“煣”与学习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表面上是说“直木”——非器,变成“中规”的车轮——成器,这种成器的过程在于“煣”——用火烤使之弯曲;隐含的论断是无学之人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成为有学之人。“木”经过“煣”这种加工工艺,与人的学习——也就是后天加工上有相似点。“虽有槁暴”一句进一步阐明获得了本质改变以后,很难回到无学、无用的原始状态。 这都是为了阐明后天学习对人有重要的意义。
4.“木受绳则直”一句比喻论证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是说“不直”的“木”经过墨绳的取直然后经过加工就会像墨绳画的那样直了(即成材了),金属制成(没有开刃)的刀剑在砺石上磨砺就会变得比没开刃时锋利;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而日参省”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加一起是比喻的喻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是这个比喻的本体,两层之间构成一个结构复杂的比喻,板书如下:
喻体,即直观的生活现象:
木 受绳 则 直 (成材)
金 就砺 则 利 (成器)
本体,即抽象的道理:
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 知明而行无过 (成人)
其相似点为:
前提相似:“木”“金”有似于“君子”,“受绳”“就砺”有似于“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