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4-12
1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四段。
1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瓮、绳、云、响、赢、景、亡 山东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状语后置
13、思考:
让我们比较探求
——我们看到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 但“ ”,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 ,也不是因为秦国的不强大。
答:余威震于殊俗,力量依然强大
_——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 ”;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 ”和“ ”, 而是因为秦“ ”。
答: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隳名城,杀豪杰;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 ”;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 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 ”之贤、“ ”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 ”“ ”“ ” 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 ”。
答: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 仲尼、墨翟;陶朱、猗顿;
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隳名城、杀豪杰;
提问:
(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明确: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 不堪一击
(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明确: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⑷思考:作者在“灭亡”段是如何分三层论述的,其中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出身氓隶之人
陈涉: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数百疲敝
武器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猝、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4段。
2、课后练习3.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检查背诵。
对课文进一步分析,品评文章的独到之处,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集体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分析理解课文。
1、学生齐读第五段。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絜",对文,都是度量的 意思;
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提问: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是什么(哪句话)?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
第1段中的事实语句: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第2段中的事实语句: 南取……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赂秦;宰割天下,分裂……入朝;
第3段中的事实语句: 吞二周……而报怨;践华为城……谁何;
第4段中的事实语句: 余威震于殊俗。
3、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找找文中的对比,看作者怎样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
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的对比; 1-3段与4段对比
(2)秦与六国的对比; 2段内比
(3)秦与陈涉的对比;
(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5段内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总结全文。
秦创业——雄心勃勃
秦日盛——所向披靡
秦统一——势如破竹
秦灭亡——一败涂地
(叙事) (议论)
三、贾谊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借古讽今,他希望汉统治者能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实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四、学生诵读课文,感受并分析语言特色。
1.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
前用四段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2.用叙事来说理。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3.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的对比; 1-3段与4段对比
(2)秦与六国的对比; 2段内比
(3)秦与陈涉的对比;
(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5段内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4.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通篇都采用铺张和夸大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既有排比又有对仗,所谓“铺张扬厉”,气势自然就充沛了,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有说服力。
五、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六、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3、4、5段
2016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模板:过秦论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二语文教学计划栏目。
相关链接
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