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5-11-12
所谓“明了过去”,即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这属于历史知识目标的范畴。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三历史优秀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地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到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本单元中,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第2课至第4课,讲的是古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着重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为本单元第4课,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从而反映了明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有什么区别?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疑点】:内阁首辅与以往的宰相有何异同?明朝内阁与近代内阁有何不同?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对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应如何评价?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知道一些感性知识,比如专制主义在思想上的表现: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教法分析
根据高一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实际出发,将“启发-发现”式教学法、联系比较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形式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学期初期进一步培养历史学习和分析能力,并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观点。
四、教学过程分析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 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问文学之士》
材料三.上(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卷59
从材料1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秦汉时期丞相在政权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帮助皇帝处理事物,统领百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板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达到了顶峰。明朝初年,(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 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板书: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板书1、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
“三司”就是什么?他们分别掌管什么呢?
(布政司管行政,都指挥司管军政、按察司管监察)
注意点:三司是互不统辖,各司其职的,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有关部门。这样就把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中央。那当时统领中央各部的是谁呢?——宰相。
过渡:那将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中央之后,宰相的权利也随之扩大了,那相权的扩大势必威胁到皇权的集中。对此,明太祖在中央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1376年,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则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疏忽。我们书上讲,明太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这也就相当于同学们每天晚上要写50篇论文,每篇论文要5000字以上,而且还要保证论文的质量,那同学们能不能完成呢?——不能。
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不过,为了防止殿阁大学士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仅仅将他们的品秩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他自己决定,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加。那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板书:2、在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
①背景:
②措施:
③影响:)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
注意点:票拟即票旨、条旨,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但票拟只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
明内阁有何特点?(引导学生阅读纵横加深理解)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明朝的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他们表面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
2、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
(板书:3、内阁的创立
①原因
②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
③内阁制的本质特点 )
标签:高三历史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