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说课稿——我与地坛(节选)

编辑:sx_gaohm

2015-11-0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说课稿,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 )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

二、写作背景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褪(tuì) 坍(tān) 圮(pǐ) 撅(juē) 窸窣(xī sū)

捋(luō) 窥(kuī) 蝉蜕(tuì) 颓(tuí) 熨帖(yù)

一宿(xiǔ) 尴尬(ɡān ɡà) 迄今(qì) 福祉(zhǐ)

2.词义

坍圮:倒塌,坍塌。

亘古:即终古,由古代到现代。

灼烈:鲜明而热烈。这儿形容气味浓烈。

熨帖:妥帖舒服。

福祉:福气。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在“活的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在园中,经过十多年的苦苦思考,作者终于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残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自己的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二、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文章以“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作者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值得推敲:它(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其目的究竟何在?第5段作者的内心在我们面前缓缓地展开来了。

作者在他那金子一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他的内心痛苦难耐:“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他一连几小时地专心致志地想有关死的事,想了好几年。作者一定想到了为什么他会在21岁时突然失去双腿,但他肯定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吧!正如与自古以来的人们关于命运的看法一样,作者自然把这归之于“宿命”。于是,他感到也许他与命运中的某种事物是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正是要告诉他什么。

在作者逃避在这个园子中,在时光的流逝中,他渐渐地感悟到在他面前的这个园子所给予他或展示给他的原生状态的关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这些小生命卑微、弱小,却顽强地活着,充满生机地活着。这个世界里没有苦痛的意识,生与灭,动与静,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累了就休息。无声中有轰然的巨响。这便需有一颗敏感的、沉静的,忘却时间的荣与辱、成与败的心灵。了悟如此,那么人生的苦难又算是什么呢?

于是他有另一番领悟。他说甚至是地坛这荒园要荒废他的双腿,要“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以“剥落豪华见其真醇”的方式让人感悟到生命之中的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是寻回丢失了的、残落了的“灵魂”……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粹的东西。

作者展示了一个富有情趣的荒园:“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园中弥漫的沉静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说:“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解悟生命的内涵了,于是顺理成章地,他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他不再恐惧,于是他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说“死”,他比之为“节日”。“死”已不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呢?

在作者笔下,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和草木虽然卑微,且处在荒芜地,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由此,史铁生也有了对生命的深刻的感悟。

想通了,就会觉得“活”中注入了新的浆液与能量。原来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就是富有生气、富有朝气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照得灿烂;譬如……譬如……”作者一连用了六个“譬如”,浸透了浓浓的生的味道,充满新的希望。而这些都是在园中默默思考十五年人生后的所得。于是,地坛,这荒园,便因此得到充分的人性化,它仿佛是一个洞察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时间老人,带着强烈的慈悲之心,或者说这位老者是要以“让我残废了双腿”的代价带领“我”去体悟更深层的生命意识——活着是一种责任,并让作者带着这种深悟的意识,以一个传道者的情怀与责任感,普及到广大的世人心中,从而唤醒他们沉睡的生命意识,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从而使生命的光彩变得更加动人而美丽。

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是作者对生命的解读。作者在此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落日映出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留下“回家”的美丽……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和精彩。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