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7-13
【学生活动】学生看刚才的两组图片和一段视频,结合前面两个问题,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归纳:(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2)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的情景,进一步设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再结合课本学生应该能找到答案。另外,关于民族精神的力量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后面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体验和感悟。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2分钟)
活动二:合作讨论
【学生活动】各组学生围绕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四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总结概述四个方面的核心表现。
【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完毕后稍作评价。然后分别展示几组图片和视频,把这四个方面再稍做点拨和总结。
①团结统一(图片:土尔扈特东归、反对台独、祝福中国)
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统一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畏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②爱好和平(图片:奥运会“和”字舞、罗素的名言;视频:我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主张)
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好和平精神在国内表现为礼仪之邦、建设和谐社会;国际上表现为和平外交、建设和谐世界。
③勤劳勇敢(图片:青藏铁路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④自强不息(图片:司马迁、文王、孙膑等,视频:断臂钢琴王子——刘伟)
引导学生在榜样的事例中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敢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
总结: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相辅相成,共同体现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设计意图】这样处理教学重点的依据是:这部分内容从知识的记忆角度来讲,很容易识记,关键在于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再合作讨论,既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又能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克服理论教化的弊端;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13分钟)
活动三: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过渡:无论什么时期,无论哪一种具体的民族精神,它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警句?你能说出不同时期有哪些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事例吗?
【学生活动】学生七嘴八舌共同来回答,可以提问一两个学生,让他们简单说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国情怀,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爱国如家的优良文化传统,感受它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从而自觉继承这一优良传统。
活动四:课堂辩论(课前布置的)
【教师活动】展示2010年9月钓鱼岛事件相关资料与图片,以及民间反日的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抵制日货是不是爱国行为?”
【学生活动】学生分正方(抵制日货是爱国行为)反方(抵制日货不是爱国行为)进行辩论,并总结各自观点。
【教师点拨】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也都有理有据。在情感上,我同意正方的观点。但偏激地抵制日货实际上是不理性的一种做法。爱国主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具体的,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要注意理性爱国,克服民族情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辩论中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综合能力,并在辩论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也能够从辩论中懂得如何去践行爱国主义。
活动五:合作探究、互相讨论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几个爱国的例子和不是真正爱国的例子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觉得什么是爱国?我们青年学生应该以怎样的行动来爱国。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拨】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不同时期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具体内涵;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设计意图】综合活动三、活动四的探究成果,能深刻说明爱国主义的历史性和具体性,突破此难点。这一部分是把爱国主义这个内容进一步展开、落实。使学生认识到要把爱国主义落实到日常行动上,同时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种方法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升华情感,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活动】总结: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支柱。同时思考:如何弘扬民族精神?(为下节课打下伏笔,留下思考空间)
[总结巩固新课](5分钟)
【巩固训练】(每目一个选择题,突出该目核心知识)(略)
上文为大家推荐的高二政治我们的民族精神说课稿范例,大家感觉还满意吗?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政治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