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片段阅读重难点

编辑:sx_yanghx

2012-10-29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国考公务员考试报名又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了使大家都能考出满意的成绩,精品学习网的编辑在这里为您整理了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片段阅读重难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节理解型题目与词句理解型题目,是公务员考试的重点考查题型,每年都按一定比例出现,因此掌握这两种题型对于整个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来说非常重要。老师针对此项题目做出精确讲解。

一、细节理解型题目

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的能力。掌握这一题型,需要知道细节理解型题目的七大常设陷阱。

1.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指的是命题人依据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

【主要表现】 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2.颠倒黑白

“颠倒黑白”是将正确的说成错误的,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一种设错陷阱。

【主要表现】 利用材料信息错综复杂的特点,在选项中将材料明确表示正确(错误)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

3.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命题人将题干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 多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通过对词语张冠李戴来迷惑考生。

4.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以个别事物替代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 多通过更改主语或混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扩大范围来迷惑考生。

5.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是指将还没有发生或未实现的说成已经发生或实现的,将可能的说成必然的,将不肯定的说成肯定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 “已然”与“未然”、“可然”与“必然”的互换。

6.逻辑混乱

“逻辑混乱”是指选项中两个事物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

【主要表现】 因果混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混淆、选择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混淆。

7.推断错误

“推断错误”是指选项在文段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了错误推断。

【主要表现】最常见的错误为过度推断作者意图。

【例题1】据报载,著名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弃对“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mg)的追求。过去他认为人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个至少能在原则上描述、预测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终极“万有理论”,而现在他认为,人们永远都获得不了这样的理论;因为根据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样的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

B。“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比“万有理论”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D。霍金过往对“万有理论”的追求显示了人们不竭的探索精神

解析:B项属于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万有理论”做比较,就更谈不上何种理论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例题2】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D。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解析:B项颠倒黑白。由原文“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可知,中西方的“差异”并非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互补”并达到和谐的,且“难以为继”的说法无法从文中推知。

【例题3】 大袋鼠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平时在原野、灌林丛和森林地带活动,靠吃草为生,它们过群居生活,但没有固定的集群,常因寻找食物而汇集成一个较大的群体。老鹰、蟒蛇和人们都要捕捉袋鼠,然而对袋鼠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干旱,幼小的袋鼠会死亡,母大袋鼠会停止孕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袋鼠一般不会单独行动

B。大袋鼠常聚集在一起寻找水和食物

C。威胁大袋鼠最严重的是干旱

D。遭到干旱,袋鼠都会死亡

解析:D项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由文段中“幼小的袋鼠会死亡,母大袋鼠会停止孕育”可知D项“袋鼠都会死亡”丢掉了“袋鼠”前的修饰词“幼小的”,将部分变成了整体,扩大了主体的范围。

【例题4】 人有一种记忆叫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细菌或者简单有毒物质做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对上面文段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消灭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生成的抗体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他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解析:D项将原文“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中的“或”偷换成了“和”,混淆了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

标签:行政综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