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务员备考:住房问题现状

编辑:

2013-03-11

(1)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和城市化京城是当下住房问题的核心问题。我国有l3亿人口,2005年末,我国城镇人口5.6亿,占总人口的42.99%。从“十一五”到2020期间,每年人口城市化率将达到1%1.5%,也就是说城市化的推进使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进入城市。1000多万的庞大数据直接导致了城市住房难问题。

(2)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效率低的粗放型发展特征制约发展。我国住宅建筑的单位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4倍,住宅建筑用钢平均每平方米55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0%~15%,水泥用量为每平方米221.5公斤,每1立方米混凝土比发达国家要高消耗80公斤水泥。住宅使用能耗占总能耗的20%,如果加上建材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的能耗,住宅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7%,是名副其实的能耗大户。高耗能直接导致原始成本的耗费增大,也从一个侧面激化了住房问题,抬高了房价。

(3)当下中国的总体发展阶段处于一个次发达阶段。不能完全达到高房价的要求。我国虽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城乡之问收入差距较大,中国最富有的20%的人,差不多占有社会全部收入的一半,中产阶级阶层还处在起步阶段。按照一般 规律 ,住房消费模式应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因此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在其中就尤为突出。

(4)很大一部分居民过于热衷把住房作为投资品的属性。许多城市居民投资性购房比例达20%,在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这种比例还要高。许多二次或多次置业者的购买目的纯粹就是投机套利,“温州炒房团”、“山西炒房团”等就是单纯投机套利的代表。

(5)部分开放商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在我国,住宅建设还是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型生产,住宅产品能耗高、质量低和性能差,目前住宅使用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倍一3倍。住房生产和日后的使用,其能源消耗占到我国能源总消耗的32%。住房用地占到全部建设用地的50%LlJ。少消耗一度电,少占用一点地,是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益的事情。但是由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对住房价格有一定拉升,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宁愿采用淘汰技术,也不愿意提高成本。

三、解决方法

(1)政府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如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这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供给。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最基本的政策,由政府出资或资助建设的,从而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政府当加快设立住房保障局,统筹协调全国经适房建设。在现有住房交易登记电脑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公民住房数据库,登记公民住房的前世今生(公房、售后公房、商品房)等情况。

(2)抑制投机性购房行为,提高二套、三套的首付率。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改变传统、落后的消费理念和强化节约意识,形成文明节俭的社会风气,这样才能把观念转化为行为规范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节能的经济政策。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借助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推广应用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产品。在项目建设上,要建立规范的质量保障制度,通过消费市场约束机制,抵制劣质、有毒材料的使用。在保证建筑功能质量的前提下,采取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达到舒适、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4)规范房地产秩序,加快建立和完善住房管理体系和统计制度,为制定住房政策及妥善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提供决策支持。住房普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我国政府准确把握住房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国民住房需求特点,及时制定和调整住房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但是,我国住房领域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统计制度和管理体系,住房登记制度刚刚开始起步,国家也从未开展过住房普查工作。可见,我国住房政策的研究制定还缺乏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政府应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也难以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当前有必要对全国,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住房状况尽快进行普查,并加快推进住房统计制度和住房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切合我国实际、合理有效的住房政策,更好地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5)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住宅结构,推广小户型、紧凑型。优化结构,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准绳,使住宅的供给结构与收入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满足不同层次的住宅需求,使有限的住宅用地在各个层次中达到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节省土地。借鉴日本和香港等人多地少国家和地区经验,加强户型控制,尤其应大量建设中等档次、面积适中的中小户型住宅,充分满足中低收人者的住宅需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出发,多建与此相适应的大众住宅。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