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

2011-12-13 17:22:15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四、合理确定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增强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

分析我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状况,我国中心城市按其在区域中的作用可分为全国性和具有国际意义的中心城市、跨省区的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和省下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从中心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中心城市发展应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建立一批国际大都市,以抢占战略制高点,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一个以世界城市为核心的世界性的城市网络正在出现,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国际分工为中国城市走向国际化创造了条件,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目前,其贸易依存度己高达40%,外国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己达17%,中国1/3地区己全面对外开放,在统计的256个行业中,外资己进入的领域占91%.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将全面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并逐步与其一体化而稳步推进。因此,我国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已提到日程上来,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肯定。早在199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决定开发建设上海浦东新区时,江泽民总书记就题词:“把上海建设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城市。”近年来,我国40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设想。但显然只有高等级的中心城市才最有条件迈入国际化大都市的行业。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应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心城市主要有上海、北京、香港三大中心城市,其中上海市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我国最大的港口、贸易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上海提出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目标确定了上海将向着国际化程度高、经济实力强、现代化城市功能全的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上海市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应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发挥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要在合理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出口产品和高、精、尖、新的加工工业,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并为周围地区和全国提供高质量多功能的服务。香港是国际性贸易中心和自由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北京市我国的政治、文化、技术、信息中心。

第二层次是发展天津、广州、哈尔滨、西安、武汉、重庆、沈阳等跨省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占据着有利的经济地理位置,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除了为本省(市)区服务外,还从多方面联系和支援全国或附近省区的经济建设。

第三层次是省域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沿用了以行政中心代替经济中心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长期建设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各省会城市不仅成为各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相当多的省会城市同其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形成了紧密联系的城市经济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因此省域中心一般是各省的省会,部分省有两个以上省域中心城市时,其中的一个必定是省会。包括济南、青岛、福州、厦门、长春、郑州、兰州、成都、昆明、台北、长沙、南京、杭州、乌鲁木齐、大连、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银川、西宁、南昌、贵阳、南宁、海口、澳门等城市,这些城市将同城市经济区内各个经济单位、各个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合理的产业发展链、技术扩散链、市场分工链,促进区域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推动整个经济高速度、高效率、高水平地发展。

为了尽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指挥和枢纽功能,需要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服务功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交通、通讯、仓储等流通设施的基础上,中心城市除应建设好交通运输枢纽外,还应重点建设贸易中心、批发市场、金融中心、技术、信息中心等枢纽性交易场所,促进市场的正常发展。将城市的商品贸易由满足本地需要转向集散贸易,发展大市场、大流通,使其满足对区域经济发挥中心、调节中枢、服务中心作用的需要。

更多内容进入:

2012年建筑类在线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