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5-08-10
当前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一,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理性思考。
1、在社会观念层面,随着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档案造假、履历造假、学历造假等不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使学生档案的严肃性受到影响,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高校为使毕业生就业顺利,也为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对学生档案进行篡改。[王德欣.做好学生档案工作 为大学生就业服务[J].中国档案,2005(10):32—33.]⑸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其影响恶劣,直接降低了高校学生档案的公信力,致使学生档案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参考价值随之降低。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再把学生档案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依据,甚至还会发生丢失档案的情况。受此影响,高校、学生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弱化。
2、在社会体制层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非公有制的用人单位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也在探索聘任制改革,人事管理逐步与市场接轨,而作为我国“新型人事管理社会化模式”[孙鹏红.人事代理中的档案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136.]⑹的人事代理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很多用人单位不过问学生的档案,以劳动合同关系完全取代人事关系。这也是很多毕业生成为“弃档户”的原因。
3、在管理制度层面,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缺少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依据。制度的缺位是制约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对“高等学校档案”划分了党群、行政、教学等十个类别,“学生档案”没有列为一个单独的类别。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奖励与处分等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仍没有涉及学生档案管理。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和主要依据,缺少对学生档案管理的关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档案具有个体性,并且不在学校永久保存的范围之内,大学教育也只是学生档案生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在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中增加了“学生类”,主要包括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这体现了国家教育和档案工作行政部门对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视,但总体来说比较笼统,对具体操作的指导性不强,缺少标准化、规范化的指标体系。
标签:档案管理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