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8-29
三、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理论述评
由于外部经济资源以及制造环境的变化,企业被迫转换成本管理的思维,将过去的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的成本管理方式转变为从外部市场环境及客户(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的目标成本管理,这就是目标成本管理的产生。另外,由于企业间的关系随着供应链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对目标成本法的探讨不再被拘囿于单个企业内部,未来目标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将会被置于供应链(甚至更大的)环境中,而需考虑的成本因素除其各成员企业内部的直接成本及作业成本外,还将涉及成员企业间的相关成本,如获得信息的成本及交易协调成本(此二者均属于Stefan Seuring所说的交易成本)等。故而,学术界开始探讨如何将目标成本法应用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早期的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将目标成本法整合进对供应商的研究中,主要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SEidenschwaz和Niemand在其研究中揭示了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应用目标成本法。首先,在目标成本下,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被转嫁给供应商。对整个产品而言,零部件越重要,供应商将越早被纳入对产品进行开发的流程中。于是,供应商就需要采用项目导向型成本管理方法,逐渐降低成本,直到实现设定的目标成本。Ansari和Bell则阐述了在扩展型企业中如何应用目标成本法。他们强调建立长期供应商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目标成本法并非要转嫁市场压力,而是要与所有的供应链伙伴进行协调,从而使各企业均能保持自己的盈利特性。Cooper 和Slagmulder引入链式目标成本法的概念,认为目标成本法是一种用于保证供应商实现共同设定的产品功能、质量和价格目标的约束机制,即所谓的“功能—价格—质量”悖反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权力在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分配问题是个基本问题。具体而言,在供应商方面,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受目标成本压力影响的供应商的限制;在配送方面,又有可能会受到拥有权力较少的客户的约束。Lokamy和Smith提出的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客户需求两个市场变量结合在一起研究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策略。认为目标成本管理不仅要保证供应链上产品每个层次的成本均不超过市场价格,而且要保证供应链的每个成员均能合理的分享利润。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以上理论研究基本还是从供应链上成员间的关系、成员间的利益分享、产品的价格—功能—质量间的悖反关系以及供应链与市场或客户之间的关系等定性的角度去研究供应链的目标成本管理。但是,在探讨这些关系的同时,由于存在个体认识的差异、企业间在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在进行悖反的过程中企业倾向性的不同等多种因素,使得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很难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因此,在实践中若要实现对供应链成本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实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之后,以找到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最佳方式或途径。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与启示:第一,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只重视单个企业内部的成本降低,而完全忽视了企业与外部的联系对成本将产生的影响。而随着供应链的发展,企业间发生的成本对产品最终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大,若继续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将导致对产品成本的扭曲,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情况,从而可能导致错误的经营决策,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第二,作业成本法只能对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内的作业成本以及供应链上企业间发生的交易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而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而言,目标成本法是一个切合现实,可以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进而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因此,将目标成本法的思想应用到对整个供应链成本管理之中,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的研究方向。第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思想已经被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接受。目前已经开始探讨用目标成本管理的思想来管理供应链上的各个成本因素,以求使得最终产品成本实现目标成本的要求,但目前仍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或许,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成本的分配、归集、加工、处理等具体的操作过程,为供应链成本管理提供切实的依据。
以上就是关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管理理论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