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技术经济学论文

技术经济的拓展与改善研究分析

编辑:sx_wangxd

2013-12-05

以下为精品学习网为您编辑的:“技术经济的拓展与改善研究分析”,敬请关注!!

技术经济的拓展与改善研究分析

一、(略)

1.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中央实施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理论界也在进行反思。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建设156个苏联援建项目时,我国已经积累了一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正面经验。“对比之下,深感生产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经济规律,技术和经济必须结合”(徐寿波,1988)。为此,当时担任中央科学领导小组成员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便提出,技术发展及其政策制定要讲求经济效果,技术与经济要结合,并指定徐寿波等就国外专门研究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学科进行调研。可以说,“一五”时期(1953~1957年)比较注意技术与经济结合积累的有益经验和“二五”时期(1958~1962年)技术发展违反经济规律的教训,是“技术经济”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历史背景(徐寿波,2009)。2.初创时期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技术经济学初创时期的学科定位同样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学科的创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割裂技术规律与经济规律关系、忽视经济效率(效果)等倾向,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如徐寿波(1988)所总结的,技术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为依据;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手段;以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以认识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关系为目的。”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本质上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率(效果);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则意味着技术经济学科的具体目的和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计算、评价来确定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通过算经济账也可以反过来提出技术方案的修改意见和修改要求,从而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与合理匹配”(李京文,1995)。从研究对象来讲,初创时期的技术经济,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中的实际技术经济问题,具体包括“合理利用土地”、“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农业技术改革”、“食物营养构成”、“燃料动力”、“原料和材料选择”、“采用新工艺、新装备和发展产品品种”、“建筑工业”、“综合运输”、“工业生产力的结构、布局和生产规模”等十个方面的技术经济研究(徐寿波,2009)。3.初创时期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初创时期的学科目标定位和主要研究对象决定了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围绕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在吸收苏联及东欧国家部门经济学、投资经济效果计算、技术经济论证等相关方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评价为核心,以技术方案的社会纯收入—社会全部消耗费用分析为评判标准,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体制的特征,较好解决了计划体制下技术方案与经济效果相互割裂的矛盾。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客观评价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必须着眼于国民经济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国内外压力,实施赶超战略,必须由国家主导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推进,在经济体制上必然实行计划经济,以便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因为如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后发国家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无法自发走上加快重工业发展的道路。但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意味着价格体系的扭曲,商品交换只是存在于形式上。同时,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账面盈亏并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经济效益状况。在宏观层面,国家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确保能从国家整体核算出总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核算单位,各地区和各部门都是在大核算单位下的“车间和班组”。只有在国家层面进行的核算才能真正反映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单个企业和项目仅从企业本身很难判断其真实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对国民经济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进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从微观层面并不能得出真实的结果,必须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从技术方案能够带来的“社会收入”以及“社会全部消耗费用”的核算出发,才能得出客观的经济效果评价结果。以时间价值计算为基础的国民经济评价,从操作层面解决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信号扭曲,无法准确核实、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难题。就时间价值而言,虽然早已成为现代公司财务分析的基础性概念和基本原则,但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其进行经济效果评价则是一项创举。因为一方面,计划体制下的企业资金都来源于上级划拨,时间价值、复利、资金融通等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来说几乎没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苏联投资经济效果计算方法中,采用的基本是投资回收期等方法,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①。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方法体系的发展完善

1.外部环境变化与研究对象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发展阶段来看,这20多年正是中国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在经济体制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经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在基础建设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纷纷上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对外经贸往来方面,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上述变化,大大拓展了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初创时期的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而是更多地考虑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本身的开发、应用、转移等规律。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拓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第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第三,生产率测算;第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开发、应用、扩散、转移等规律的研究;第五,超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2.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随着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调整扩大,相应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调整后的技术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开始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领域交叉,包括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经济学等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方法工具开始逐步引入到技术经济研究中,为丰富完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提供了新的养分。在拓展后的技术经济方法体系中,主流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工具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涉及经济增长理论,必然使用到最优化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主流宏观建模方法;进行生产率测算,需要使用经济计量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实证工具;分析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时,投入—产出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数量分析工具;分析技术发展规律时,除了数理模型分析和计量实证外,还可能使用到数值模拟等方法。当然,学科初创时的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也因为超大型工程项目的出现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超大型工程项目评价中,除了原有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外,还增加了区域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相应的综合指标评价、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方法对原有方法体系也是一种补充(郑友敬等,1994)。事实上,完善和拓展后的技术经济学方法体系所包含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远远超出了初期的经济效果评价(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所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大体可分为5大类,即数理分析类、运筹规划类、概率统计类、均衡模拟类以及成本收益类。拓展对象与对应的分析方法如表1所示。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