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企业研究论文

论“校企合作”中企业培训课程创新

编辑:sx_chenl

2016-08-26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其“课程”包涵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识。

一.培训课程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依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训课程内容,并实施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定制化培训的方案,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全面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其“课程”包涵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识[1]。课程体系有理论传授、实践操作、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企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其教学内容应反映本课程领域内行业、企业最新应用技术或管理成果及反映行业特征。

二.企业培训课程的特点与类型

(一)特点:

1.课程创新要以企业、岗位、学员的需求为主导。包括岗位实践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充分考虑学员的个性发展,保留学员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其职业发展。

2.课程目标以强调学员学习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教学与咨询的合一,与企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3.课程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校老师与行业专家、企业人员要一起精心筛选出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培训课程。使讲课的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实践教学也不再是单调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指导下的职业活动,是学员生产过程中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

4.在跨岗位、多工种的混合制班级授课中,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实施与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块多样化。在课程表编制时就应要考虑学员的生理适宜原则与迁移性原则;课程评价的过程与模式也应灵活多样;课程结构也需随教学过程的变化而做相应调整。当然,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遵循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的基本程序都应随课程内容的变化而改变,教学中注重培养互动交流的课堂生态环境。

5.教课书及教材的选编具有多样性。现有的教课书大多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教学需要,需通过大专院校咨询、出版社查找、网上搜寻进行教材的订购。甚至需要学校与企业组织人员进行编制。

6.培训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敬业精神及生产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培训课程的效果。既要开展传统的课堂讲课,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尤其是互连网上的各种数据库资源。及时协调学校和企业之间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以一定的接近实践的方式把各个项目要素联系起来,使它们更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而突现培训效果。

(二)类型:

1.按照企业培训对象不同,课程设置可分为:一是企业招工前、后的培训课程。主要是围绕企业新招员工开始发展自己职业生涯为起点,教给员工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二是基层岗位的在职培训课程。是针对已经在岗位工作的职工进行的,是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三是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课程。主要是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新技术装备及新生产工艺等的前沿技术与企业管理问题。

2.按照是否脱产,培训课程可分为:一是完全脱产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停产培训两种方式的内容。二是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培训,固定时间参加培训、其余时间上班。

3.按照企业培训地点不同,课程类型分为:一是在企业内部培训课程。二是在职业学校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的课程。

4.按照企业培训时间长短及是否取得学历证书不同,课程可分为:一是长期的学历培训。学历培训往往需要完成必须的课程和教学课时,取得一定的学分,所以培训时间比较长,知识学习比较系统。二是短期的强化培训课程。短期培训侧重于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技术等级培训的课程应属此类。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属于在职基层岗位的短期强化培训课程。

三.课程创新与教师发展途径

课程创新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2]。课程创新在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上要有新途径。

(一)教师教育的新途径。科学配置专业的学科课程结构,培养能够胜任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按照服务对象的要求,教师既要承担继续教育,又要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以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师发展的新途径。1.集体备课、听说评课的合作方式;2.传帮带式的合作;3.校本教研式的合作;4.“合作的自传”方式;5.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等为单位的合作。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流程:发现问题-形成课题-交流探讨-解决问题-课堂实践检验-总结成果-推广成果[3]。达到课程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课程创新实践过程

(一)准备工作

首先,课程设置是按照岗位职业所需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展开的。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只要岗位或职业技术需要何种应知应会,就开设相应课程,就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这样,对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具体操作技能、具体工艺流程、技能操作规范的准确理解、正确掌握显得特别有效。

1、建立“双师型”教学模式。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教师。

2、从课程设计角度:建立动态课程教学模式。培训课程设置决定了教与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的设置和组合方式是教学计划的核心。注意动态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要体现多媒体化和情景化。(2)教师要注重角色转换。动态课堂中实行交互式教学、师生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区、BBS等交流。(3)教学过程要加强系统规则。实施动态课程模式要考虑社会、学者、企业、学校各方面的因素,是否有利。(4)从教学组织形式角度:建立虚拟工厂教学模式。(5)从教学评价角度:建立有企业人员的参加的校企课程认证教学模式。

3、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创新体系。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创新指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与职责。制定项目申报、实施、评价、验收等工作的流程及监督。

(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课程创新

1、课程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技术创新、课程体系创新等。

2、课程创新的应有理论基础。依据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进行探索性实践,不断完善和丰富现有教育理论。课程创新是一种概念重建和理论创新的动态过程;有助于对课程教材的内容选取、结构组织以及呈现方面等进行的创新设计。

3、企业培训课程创新的三个层次。一是学科设置。专业、科目、教材的取向问题。二是理论知识的选择。分厂、工序、岗位的培训应选择不同深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与运作等。三是操作技能的选定。结合工种、工序、工厂的安全、质量、生产、设备、技术管理及产品开发、企业文化和班组管理中存在的典型操作问题,进行选定。通过现场案例示范、讲授、分析、判断,达到培训的目的。提出有色金属企业培训课程的模块化方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调查,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及时掌握企业经济发展和合作活动的动态过程,随时对课程进行调整与改革,适应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针对性与有效性。通过“需求导向模式”编制课程设置实施计划[4]。

五.建立培训课程的模块化方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