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企业研究论文

论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

编辑:

2016-09-23

因此,从本质上看,知识是创新实现的基础,任何技术都是知识的表现形式,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也就是企业知识库的增加。作为知识载体的经济主体和企业,能否最大程度地激活其储备的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学习能力,因此学习是知识获得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认知、知识和创新

以上分别从认知的视角和知识的视角界定了创新的内涵和本质,本文认为认知和知识这二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是互相影响的,共同影响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需要不断搜寻新技术和惯例。这一种搜寻方式就是创新,创新意味着改变原有的惯例。而惯例的本质与起源、学习机制及预期形成等等,都同认知模式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认知即为掌握知识的过程,认知思想或认知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别的知识形态,经济主体的认知差异会导致知识累积的差异,同时累积知识的存量和质量也会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所以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别是通过学习和知识转化可将二者紧密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就是不同经济主体通过有效学习和有效知识转化而实现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良性互动和突变的结果。这个过程如图2所示。

在这个综合分析框架中,经济主体间学习行为和知识转化对于创新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经济主体的学习和知识转化可以看出,经济主体间的知识转化和交流是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来进行的,同时经济主体的学习过程也是通过主体间的知识转化和交流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和知识转化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它们共同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认知能力和累积知识,而经济主体的认知能力和累积知识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认识协调和共享知识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它们又共同影响着经济主体学习能力和知识转化效率。所以从经济主体的学习和知识转化,到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的互为加强和突变,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认识协调和共享知识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共同决定着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及建议

本文从认知视角和知识视角分别探讨了创新的本质及含义,并将二者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在分析框架中,强调经济主体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经济主体的学习、知识转化、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认识协调和共享知识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机制,共同决定着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所以创新的本质是经济主体的累积知识和认知以及二者的互动。这就为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基于该分析框架以及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经济主体的认知作用和经济主体之间行为中的认知协调。不同的认知模式对于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的认知模式是学习性的和创造性的,有的是僵化的、保守的。创新思想、创新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创新主体的认知思想或模式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影响着其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而主体间认知协调决定了主体之间共享知识的形成,最终影响着其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学习机制。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蕴含在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高是知识的积累和企业技术知识系统的更新。技术学习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内外部知识进行搜索、选择、获取,并通过使用、思索和提炼,达到消化吸收,最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 加强知识管理,整合知识资源,构建知识转化与交流及共享平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就在于创造一个能够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能够表达出来并转化为企业所共享的知识,以便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知识也有助于个体内化企业隐性知识,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也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构建经济主体的学习、认知及知识转化和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良好的互动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创新主体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员工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转化,这是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构建经济主体的学习、认知及主体间的认识协调、知识转化和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3~74.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徐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

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1~2.

诺思.经济变迁的过程[J].经济学季刊,2002,1(4).

Nelson R, Winter 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2-24.

Parayi G.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J]. Technology in society, 1991,(13):289-304.

Paolo Seri. Losing areas and shared mental models: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he cognitive obstacles to local development [Z].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DRUID Winter Conference,Copenhagen, 18-20 Jan. 2001.

Polanyi, M. Tacit knowing in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 inc, 1966,pp. 3-25.

[10]刘宏君,邓羊格.掘金“隐性知识”[J].中外管理,2004,(1).

以上就是关于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关于企业变革管理和沟通

关于企业生产方式发展探究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