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广均简历

2013-03-18

 【编者按】:名人都具有传奇色彩,而他们的简历也是他们传奇人生的一部分,精品学习网小编为您搜集了大量名人的简历,为你揭开名人简历的神秘面纱。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广均简历

刘广均,铀同位素分离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铀同位素分离扩散法和离心法的研究中作出了贡献。对技术改造和提高级联效率作出正确决策,使浓缩铀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对扩散分离理论提出扩散级联最佳运行条件的三种判据,并阐明了浓度干扰的传播规律。

刘广均 - 人物简历

1929年7月15日 出生于天津市。

1948-1952年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2-1956年 任清华大学助教、讲师。

1956-1958年 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特别班进修。

1958-1963年 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研室主任。

1963-1982年 任国营五○四厂副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兼副厂长。

1982年— 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高级顾问。

刘广均 - 生平经历

刘广均,1929年7月15日出生于天津市一个回民家庭。10岁时父亲病故,家中生活相当困难,靠母亲做小学教员维持。中学是在当时的河北省立天津中学读的。这所中学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天津建立的第一所公立中学,俗称铃铛阁中学,师资和教学设备都很好。家境困难,能有学习机会十分不易,学校条件又较好,这些都促使他努力学习,高中时在班上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48年夏天他刚读完高中二年级,就以北京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他初中时本来喜欢文科,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看到只有发展科学才能使国家强盛,就转而想学习理科,特别是1945年原子弹的出现,使他看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这时很多学生都对原子发生了兴趣。1947年他在化学课上听到王效曾老师讲述辉光放电和发现电子的过程,讲得非常生动,并说原子方面的知识主要在物理学。那时他还没有上物理课,就自己去读一些物理和有关原子的参考书。1948年报考大学时,他又去征求王老师的意见,王老师很诚恳地说,“学物理很清苦,你如果家境好,可以学物理;如果家境不好,还是学工科好,毕业后比较容易找到职业。”他家境并不好,但由于对原子的兴趣,还是报考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2年8月,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任助教。1956年初,学校成立工程物理系,培养原子能方面的学生,从物理教研组抽调了几名教师,他也是其中之一。工程物理系的负责人是校党委书记何东昌,开始分给刘广均的任务是准备讲原子核物理课,并派他到北京大学学习有关课程。1956 年9月,国家负责核工业的二机部选派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到苏联学习原子能专业,由于其中有些人以前没学过原子核物理,就请清华大学派1名教师去辅导。何东昌就将此项任务交给刘广均,但希望他在完成辅导任务之外,同时也学习铀同位素分离专业。刘广均当时对去苏联学习是很高兴的,但他原来是要学原子核物理的,一下子改学同位素分离,思想上有点转不过弯来。何东昌讲了铀同位素分离专业的重要性,希望他能学这个新专业,并说你一下子决定不了没关系,到苏联后看看再定。刘广均到苏联后,了解到铀同位素分离的任务是从只含约千分之七铀-235 的天然铀中得到含有高丰度铀-235的浓缩铀,而铀-235正是获得裂变能的核燃料,由于铀的另一种同位素铀-238的性质和铀-235相差不多,所以从主要含铀-238的天然铀中提取铀-235是很困难的,当时国际上只有美、英和苏联掌握这项技术。而如果不掌握这项技术,则核能的利用就无法实现,因此铀同位素分离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刘广均认为学习这个专业非常有意义,就写信给何东昌,表示愿意学习这个专业。从此以后,他就一直从事同位素分离专业了。

1958年5月,刘广均由苏联特别班毕业,回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年任同位素分离教研室主任,和余兴坤,梁猷能等共同筹建了中国大学中唯一的一个铀同位素分离专业。刘广均和教研室的同志们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短短的几年内,为国家输送了好几批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后来几乎都成为中国同位素分离事业的技术骨干。1960年夏天,苏联中断了对中国核工业的援助,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铀同位素分离事业。党中央决定从全国各条战线抽调力量加强核工业。1963年1月,上级领导决定调刘广均到二机部,参加中国核工业建设工作。刘广均感到,能到自已多年从事的铀同位素分离的第一线去,在实际工作中为国家作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就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调动。

1963年2月,刘广均到二机部报到后,于3月到铀浓缩工厂任副总工艺师兼中央实验室主任。那时正是工厂开始成批机组启动的时候,工厂的建设进入了决战阶段。刘广均到厂后,一方面学习工厂设计和工艺流程,一方面投身于获取合格产品的研究工作。当时,中国铀浓缩工厂采用的是气体扩散法。气体扩散法的分离原理是在分子间相互碰撞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气体混合物中质量不同的分子平均热运动速度反比于其质量的平方根,235UF6和238UF6两种气体质量不同,从而热运动速度不同而得到分离。但是,由于两种分子质量相差不多,一次浓缩后235UF6的丰度只能增加很少一点,这就需要把很多机器串联起来,一次一次重复地浓缩,这就是“级联”。在实际工厂中,级联是一个巨大复杂的整体,有人说它像一个生物群体一样,生物体的各部分都互相影响。当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能否在运行的级联中取得合格的产品。刘广均作为副总工艺师,分工负责级联的理论计算工作和级联运行状态的物理分析工作,他和大家一起,为了取得合格产品,认真仔细地分析数据,研究方案,采取措施,度过了一段不分昼夜、埋头苦干的激动人心的日子。

1982年8月组织上调刘广均到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任总工程师,负责新型分离机器的研制工作。在学校的工作经验和在工厂工作的锻炼,对他在研究院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他和大家一起,不断地推动研制工作。1989年4月至12月,他曾到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任客座教授。回国后他继续在理化工程研究院负责研究工作,担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和高级顾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五届科协副主席,国防科工委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届至第五届理事,《核科学与工程》编委。铀同位素分离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九届常委,第十届副主任。从1987年起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编写过同位素分离和扩散级联水力学教材,作为主审审定了4本专业教材,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刘广均从事铀同位素分离事业,多年来在铀同位素浓缩技术的应用和同位素分离理论上都作出很多贡献。浓缩铀可以用于发展核电,对于和平利用核能非常重要。但由于高浓缩铀可以制造核武器,所以它又是一项非常敏感的技术,各国对铀浓缩技术都进行严格的保密,公开发表的资料都是一般性的,所以以下对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只能作一般的介绍。

刘广均 - 科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