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徐悲鸿简历

2013-03-25

徐悲鸿拿到明智大学给的笔稿酬,决定去日本研究美术。1917年5月,徐悲鸿抵东京,整天寻觅藏画的处所观览。感到日本一此画家已不囿于陈法,渐渐脱去积习,能仔细观察和描绘大自然,达到精深美妙的境界,这使徐悲鸿更坚定了融会中外技法的意愿。他在日本还结以着名艺术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许多中中国古代碑帖和日本绘画精品。中村不折还托徐悲鸿将《广艺舟双辑》的日文本带给康有为。 1917年12月,徐悲鸿来到北京,开始以他那生气勃勃、富有民族风格的绘画在中国地坛显露头角,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他在故宫看到大量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从中汲取广丰富的营养。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很活跃,《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传播了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鸿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站住了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成为中国画家中最坚决的革新者。他在北京大学的《绘学杂志》第一期上以《中国画改良论》为题,对中国画中的保守势力进行猛烈的抨击,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奶化。独中国画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认为中国画颓败的原因是:"曰守旧,曰惟失其学术独立之地位。"他慨叹写道:"要之以视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实为奇耻大辱。"在如何进行革新的问题上,他明确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采入者融之。"由于博增湘和蔡无培的帮助,徐悲鸿终于获得去法国留学的公费。1919年3月徐悲鸿怀着向西人学习科学和民主,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的决心,从上海乘船启程赴法,开始了他艺术生涯中转折性的阶段 。

徐悲鸿到达巴黎后,先在各大博物馆仔细观摹西方艺术的精华及比较他们与东方艺术的不同之处,数月绝笔不画。然后,人徐梁画院研习素描。随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每次竞试,都名列前茅。课余,便到卢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研究各派的异同和名家的造诣。临摹普吕洞、德拉九洛瓦、委拉斯盖兹、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1920年冬,法国人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认识法国国家画会的领袖达仰·布佛莱,该画会反对陈腐守旧法国艺术家协会,主张在吸收各派之长的基础上创新,他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从此,徐悲鸿每星期大都去达仰面空聆所达仰的教导和参加该派艺术家们的茶会,尤其人与情难尔的交谈中,深受教益。达仰勉励徐悲鸿说:"学美术是很苦的事,不要赵慕浮夸,不要甘于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鸿精绘素描,并养成默写的习惯。

1921年4月法国国家美展开幕,徐悲鸿从早至晚仔细观摹,走出会场时,才发现外面下着人雪,而他整人未进餐,又缺少御寒的人衣,顿时感到饥寒交迫,腹痛如绞。从此患上严重的肠痉挛症。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现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写着:"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1948年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儿子庆平、女儿芳芳合影

※ 这年夏天,病更剧,而学费已完全断绝,只好去柏林。徐悲鸿在柏林认识了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并看到门采尔、绥干第尼及康普的作品,感到在法国见到的佳作虽多,仍受局限。他最爱伦勃朗的画,便上博物院临摹,每人都持续画10小时,其间连一口水也不喝。特别在临摹伦勃朗第二夫人像时,下了很大的功夫,觉得略有收获,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于是更加努力。

1923年,徐悲鸿回到巴黎后,以油画《老妇》,第一次入选法国国家美展。再谒达仰,陈述学习虽无懈怠,但进步很少。达仰说:"人须有受苦的习惯 ,求学也一样……未历苦境的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愿。最大的作家多是毅力最强的人,所以能达到很高的成就,为人类申诉。"达仰要徐悲鸿进一步精绘素描,油绘人体时认真作分部研究,务必体会精微,不要追求爽利夺目的笔触。徐悲鸿遵从达仰的教导,很见功效,于是更加努力。先后有《怅望》、《萧声》、《琴课》、《抚描人像》、《远闻》、《马夫和马》等杰作问世。仅1927年就有9幅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获得很高的赞誉。

1925年徐悲鸿还曾赴新加坡,为陈嘉庚及其所办的厦门大学作画,并在上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极大的兴趣。康有为当时曾写道:"徐悲鸿10年前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书写像,惟妙惟肖。其于画,盖天才也。同游日本,又学画于法国、德国,深诣7年。今也出所画示我,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其画固中国所未见,其画派亦中国所未有。"

1926年,徐悲鸿赴布鲁塞尔的博物院临画,他很爱鲁本斯的作品,认为他是古今最大的色彩画家之

1927年春,徐悲鸿赴意大利和瑞士,流连于圣彼得寺的名雕和西斯廷教堂的米开郎基罗的壁画之前,纵情地欣赏了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杰作,并游览了庞贝西城,领略了西为古代艺术的气氛。

经过8年勤奋刻苦的学习和钻研,徐悲鸿感到自己已能在创作之前胸有成竹,并能尽情挥写,得心应手。于是,他带着精湛的绘画技法和广博的艺术知识,回到久别的祖国,致力于革新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艺术运动。作为一位诚实正直的艺术家,徐悲鸿的艺术活动和祖同的命运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27年归国后,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同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徐悲鸿在担任美术系主任的同时,开始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歌颂被压迫人民所最可贵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学也聘请徐悲鸿担任艺术系教授,徐悲鸿提出不能辞去南国的工作。于是,他十月在南国,半月在中大授课。

1929年,徐悲鸿就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以"一口反万众"的坚定态度聘齐白石为教授,极力促进中国画教学的革新。

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压抑,他创作了巨幅国画《九方皋》。几经易稿,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1931年至1933年,徐悲鸿用了两年的时间,以《书经》为题材,画出巨幅油画《徯我后》,表达人民反对压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声。

为了宣传中国美术,提高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1933年,徐悲鸿前往欧洲,举办中国画展。画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强烈震动,参加开幕式的重要人士达3000人,展览应观众要求延长了15天,目录印至三版,报纸一的介绍文章达200余篇。法国文豪保尔·瓦洛里专门为该展撰文介绍。徐悲鸿的作品受到公众的热诚赞扬,法国政府购藏了他的《古柏》一画,法国报纸称赞该画可与巴比松画派大师卢梭相比。

随后,徐悲鸿又赴布鲁塞尔、柏林、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获巨大成功。有5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

徐悲鸿在意大利米兰、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画展也引起轰动,该展的纪录片在意全国放映,被誉为自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苏联爱米塔日美术馆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绘画的展室。徐悲鸿在撰写的《在全欧宣传中国美术的经过》一文中说:"吾此次出国举行中国画展,曾在法、比、德、意、苏展出7次,成立4处中国展览室于各大博物院,总计因诸展而赞扬中国文化之文章、杂志达两万万份。吾于展览会一切接洽,在内在外,绝对未用政府名义……其岁糜国人巨款,号称文化基金之任何机关,皆未有一文之助,凡我同民,皆请注意于此点也。"徐悲鸿从苏联带回了珍贵的列宁和托尔斯泰面模,并促成了苏联版画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览。

1935年,徐悲鸿赴广四,创作了山水画《漓江春雨》,以大泼墨的手法描绘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笔墨淋漓,法新颖独特,是中国大写意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迁重庆,徐悲鸿回校任教,并创作了国画《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反映入地生活艰辛的作品。

1938年,徐悲鸿携带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怡保举行画展,盛况空前。徐悲鸿将画展的全部收入捐献,救济祖国的难民。

1940年,徐悲鸿位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泰戈尔在画展序言中写道:"中同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在有韵律的线条和色彩中为我们提供厂一个在记忆中已消失的远古形象,而无损于他自己经验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我尽情地欣赏了这些绘画,我确信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将从这些绘画中得到丰富的灵感……多言是饶舌的……这样,我就升起谈话的帷幕,来引导观众走向一席难逢的美好的盛筵?quot;

徐悲鸿为泰戈尔作了10余幅素描速写,并根据它们完成了中国画《泰戈尔人伟大的诗人正在凝神构思一首美丽的诗歌,宁静而神秘的花园有着无穷的诗意。它是徐悲鸿的肖像画杰作之一。在泰戈尔的介绍下,徐悲鸿还为圣雄甘地作了速写像。

在印度,徐悲鸿创作了构思已久的巨幅国画《愚公移山》。画面以艰卓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以自己的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徐悲鸿为这幅画作了一百多幅习作和画稿,最终使用了巨幅宣纸来表现剧烈运动中的人体。这在中日画中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是历史与现实、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

※ 1942年,徐悲鸿回到重庆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筹建中国美术学院。同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其中动物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笔下的动物都寄托着画家自己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情。他喜写威镇百兽的雄狮,以"新生命活跃起来"的题词点出向已热望的民族觉醒与奋起。在祖同遭到侵略,人们遭受到蹂躏之时,他作的则是怒目欲盼的负伤之狮。他画的骏马以上往无前的 1953年9月29日徐悲鸿的遗体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这是安葬时的照片 徐悲鸿之墓 气魄和狰狞硬骨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问汝健足果何用,为觅生欧蒭尽日驰","值须此世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画家的喜怒哀乐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马已经融为一体了。在风雨长啼的雄鸡、逆风而飞的麻雀、贪食未果的白鹅、颟顸浑沌的懒猪都在栩栩如生、脱纸而出的同时被赋予深刻的寓意,其弦外之音、画外之意给人以美好的回味与深刻的启迪。

1943年夏,徐悲鸿在青城山作了两幅气氛截然不同的人物画,而他们又都取材于屈原的《九歌》。一幅是幽静山谷之中孤独的山鬼,另一幅是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不论是《山鬼》还是《国殇》,画家的悲愤之情皆溢于画外,同祖国的脉搏息息相通。

※ 1946年,徐悲鸿来到北平,担任北平艺专校长。他聘请了许多有影响、有能力的优秀美术家到校任教。针对中国艺术教学的薄弱之处,他重视严格的基本训l练,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描写物象务求精确。同时,他也反对照抄对象,主张有重点地取舍,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提倡现实主义,要求学生以表现人民生活为己任,而不以抄袭古人为自足,倡导国画的发展与革新。

1949年4月,他作为新中国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世界保已和平大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并不曾使他停下画笔,他画了许多着名的劳动模范的肖像。而且,他还继续关怀着校外的青年。每天当第一道晨曦喷射进窗口,他便起床工作了,第一件事便是回复前一大收到的信件,它们绝人部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热爱美术的青年,有人还将作品寄来,要求改正。徐悲鸿都作回复,对每一卷寄来的画都指出优缺点,给予赞扬、鼓励或批评、建议。他因此缩短睡眠时间,数十年如一日。作为一个前辈画家,他感到有责任关怀年轻一代,同时,对自己学画的苦难历程的回顾,也经久不息地燃烧着他这种热情,因此,当代的许多优秀美术家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徐悲鸿都曾给予帮助或寄了深情。

1951年,徐悲鸿带病上山东导沭整沂工程上地体验生活,画了许多民工肖像,准备创作巨幅油画《当代新愚公》。在构图期间,突患脑溢血,半身瘫痪。

1953年,徐悲鸿渐能起床行动,便到中央美术学院为毕业班学生和教师进修小组上课,他感到还有许多知识没有传授给他们,孜孜不倦地为他们讲课、改画,完全忘记自己还在病中。9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艺上作者代表人会开幕,他担任执行主席,主持会议。当晚,突发脑溢血,于9月26日逝世。来自全国的文艺界代表送徐悲鸿安葬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

同年12月,徐悲鸿的遗作展览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亲自参观,他站在徐悲鸿遗像前,满怀化念地指着徐悲鸿书写的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徐悲鸿便有这种精神。"他赞扬徐悲鸿的作品融汇了古今中外的技法,认为他的油画和素描也具有民族风格,是他自己生话年代的一位艺术大师。

徐悲鸿的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以遒劲的字体题写了"悲鸿故居"的匾额。

徐悲鸿的作品1200多件,他节衣缩食购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书画家作品1200多件,以及中外美术书籍、画片、碑拓10000多件,由家属全部献给了国家。徐悲鸿只活了58岁,他的生命大短促了。但他那自始至终对祖国和人出的热爱却长存,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陈列在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里,激动着成千上万观众的心灵,引起人们对他深沉的怀念。

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 简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