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剖析
吉利用人不疑成为人才“吸铁石”
汽车业内近日另一个受到关注的人事变动是,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付强,成功升任该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沃尔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与客户服务工作,成为沃尔沃汽车中国区的又一位华人高管。
在付强长达23年的汽车职业生涯中,曾在一汽奥迪、上海大众斯柯达等处有过成功的市场营销经历,随后在北京奔驰营销副总裁任上短暂停留不到两年之后,加盟沃尔沃中国区。
由于沃尔沃是吉利汽车旗下品牌,因此付强的这次职业转型,也算是从合资车企转投吉利体系。而自吉利收购沃尔沃以来,已建立起一支包括现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沈晖等在内的国际化运营团队。这个团队不仅帮助民营车企吉利和其老板李书福,成功收购沃尔沃,而且让沃尔沃在近两年重新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并建立起在中国这个第二本土市场的完整运营框架。
“与其说沃尔沃汽车选择我,不如更准确地说我选择沃尔沃汽车;良禽择木而栖。”付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将为沃尔沃拂去身上的灰尘,恢复其闪亮面目。
而构建起一个出色的沃尔沃团队,只是吉利近年来筑巢引凤,不断引入高级人才的一个缩影。
在吉利集团层面,李书福曾成功引进海归派赵福全,掌管整个吉利技术和产品研发体系,成功推动了吉利的技术和品质转型,支撑起多品牌运营架构。而在营销层面,执掌吉利汽车营销大权的刘金良,即使市场风云变幻,都一直在集团副总裁和销售公司总经理的位置上雷打不动,维持了整个吉利营销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
业内将吉利这种成功的人才引进效应,归功于李书福的开放姿态和用人不疑的原则。与之相比,长城、比亚迪等民营车企则出现人才固化或流失的现象,而也曾大力引进人才的汽车大集团,形成的人才集聚效应,则没有吉利明显。
“吉利已经形成了尊重人、信任人、成就人的用人文化。”吉利汽车公关总监杨学良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吉利的快速发展,为各方面人才提供了施展能力的舞台,而企业形成的“充分授权”用人理念,使进入吉利的人才大多能够人尽其才,形成人才积聚效应。
杨学良认为,汽车业需要的人才并没有内资和外资之分,但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现在的车企需要建构一个良好的国际化人才团队,才能应对竞争,实现自身的领先发展。
■专家解读
合资车企出现人才溢出效应
对于合资汽车精英反哺自主品牌车企,汽车分析师张志勇认为,“合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主品牌企业的黄埔军校。”外资为了发展合资公司以及拓展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出现了溢出效应。而溢出效应对自主品牌影响意义最大的就应该是人才溢出带来的全面的自主品牌的提升。
合资人才溢出效应开始发酵
张志勇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而由于合资公司的性质,中方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担任公司的高管、中层,这些高层经理人员,能够接触到外资在合资公司中的最高程度的技术、管理、市场、财务等方面的经验与数据,而随着人员的向自主品牌的流动,这些经验将随着人员流动到自主品牌的发展中,并能够实质性提升本土汽车企业的管理、技术、市场的水平。
“当一个自主品牌的所有中高层都经过了合资公司的浸淫之后,那么自主品牌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很好的人才基础。”张志勇说。
但他关注到,合资公司已经在中国运行了30多年,这种人才、技术、配套、销售的溢出效应应该能够给中国的本土汽车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但是为什么到今天这种溢出效应并没有带来自主品牌的根本性蜕变?
张志勇认为,这是因为,掌握合资公司的这些国有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溢出效应的存在,同时也没有将发展自主品牌作为最核心的任务目标。在早期的合资公司过程中,中方的最大的任务是与外资一起如何将外资品牌卖好,如何与其它合资公司竞争,如何让合资公司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而当大部分时间已经过去,当中方已经开始在政策的迫使下考虑自主品牌发展的时候,这种溢出效应才慢慢显露出来。
关键在于如何开拓市场
“溢出效应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中方汽车企业充分利用合资公司的平台,除了核心技术拿不到以外,其它外资的优势,中方基本都可以通过各种溢出掌握到。”张志勇说。
张志勇还认为,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必须认识到一点就是,技术虽然重要,却并不是企业做强的唯一法宝,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市场,学习一下外资汽车企业如何开拓市场,如何了解市场,将能够给自主品牌带来商业模式上的彻底的一个创新。
他还认为,最后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所有的溢出效应,都必须获得自主品牌企业最高层的容忍和支持。因为,在任何的一个大型国有汽车集团中,公司最高层很少有到合资公司亲身历练的经历。这些职业的差异有时候会造成最高层与其他管理人员认识上的差异,但是公司的发展方向基本是掌握在最高层的手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