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中考阅读新亮点分析探究

编辑:

2014-04-28

第1题由三个小问题组成,第一个小问题是对引发讨论缘由的概括,后两个小问题是对来自不同对象看法的归纳。此题的考查,是对阅读材料理解的基点,侧重于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方面。第2题也是对信息的搜集整理,但与前面不同的是,侧重于信息的筛选——“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这两题侧重于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归纳,并提示读者要注意信息的全面性,既要听到民间的声音,也要听到专家的声音。从不同对象的声音中,丰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由此,命题人自然设计出了第3题。这道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看法,但要运用材料中的有关内容进行阐述。这看似开放,其实又有限制。既防止考生随意放羊、不着边际地漫谈,又要求考生联系给出的材料,用它作为自己观点的根据进行阐述。这样的试题考查才真正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跳出了许多开放性试题信马由缰的答题窠臼。

此题的价值意义更多的是在提示人们:怎样面对“信息碎片化”时代的阅读?

对于这种阅读现实,不能回避,而是要正视与引导。学生的阅读视野不能仅限于传统的纸质文本上,也要适应“博客”、“微博”时代的阅读,并且要引导学生怎样去进行这样的阅读与理解。

近年来,有关“浅阅读”与“深阅读”的讨论不绝于耳,而一般都把属于信息碎片化的阅读划分在“浅阅读”的范畴。对于这样的“浅阅读”,更有令人振聋发聩的议论,认为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思维的肤浅,影响整个民族的阅读质量与思维品质。但根据有关调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却越来越成为一种新潮的阅读方式,也许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就像当年人们抛弃沉重的竹简去捧着雕版印刷的纸质书籍一样,电子阅读也终将会成为一种大众的阅读方式。那么,如何才能使“浅阅读”转化为“深阅读”呢?这份试题的阅读探索,就是开了一个好头。它在于寻找到信息碎片化阅读的转折点,化浅为深,面对各种不同的信息,有效地进行梳理、归纳、分析、理解。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深阅读”的层次。不能将这种信息碎片化的阅读时代视作洪水猛兽,而是要主动迎合,顺势而为。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有一种智慧和眼光,看到这种阅读的潜在价值,及时发现与引导,使学生适应阅读的时代潮流。 二、阅读方法上,采用了新的大胆尝试,改变文本阅读的顺序与思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课堂教学的阅读形式与方法,基本上都是有着一定的程式,学生也适应了这种程式。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譬如,“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怎样才能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这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的阅读定式,采用新的阅读思路。这次,浙江台州市的阅读材料选择的是一篇小说《精神与肉体的抗衡》,但在作品前面有一个“导读”提示:

本篇小说有两种读法,请按照“导读”提供的结构顺序阅读。

导读一:1、6、2、7、3、8、4、9、5、10+11。

导读二:1、2、3、4、5、6、7、8、9、10+11。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