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语文教育论文

悟性是语文教学的境界浅析

编辑:

2013-12-05


  2.启发想象思维,把握文本感悟的着力点
  阅读主体的“感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把握,必须通过想象方能捕捉到文章所隐含的高情远意。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课文的整体美和情境美,对完整的形象和意蕴深长的语句不宜作过细的咀嚼和烦琐的讲解,而应提供背景,多作引导和激发,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各有差异的美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多从联系的、综合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善于作多学科联系、跨学科综合。
  例:《与朱元思书》一文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作者坐船出游看山的幻觉,为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作者这句精彩的描写,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践,想一想这方面观景的体验。这时学生记忆的闸门会很快打开,自然联想到在车船快速行驶时,四周景物仿佛会不断向后退,在类似的幻觉中观察景物,静止的景物会鲜活起来。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类似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感受现在的学习内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形成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
  3.组织讨论交流,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讨论交流这一感知环节,从而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写了“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到底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本人就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重在写百草园,用三味书屋的枯燥衬托出百草园的快乐,从而表现儿童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也有的学生说,重点写三味书屋,用百草园的快乐来作反衬,批判封建的教育;也有的学生说,两者对比,表现出鲁迅对两种生活截然不同的观点;也有学生说,这两个地方,都是鲁迅童年的美好回忆等,真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讨论中,每位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肯定,更激发了学生感知课文的兴趣,发表见解的勇气。学生在读书讨论中钻研了课文,活跃了思维,更主要感悟到了作者的观点、感情,这样的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教给感悟方法,尝试文本感悟的实践
  引导学生领悟一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例:笔者从初一开始就训练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编书,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来调动他们创作的情感。到初二时每位学生已出了六本书,学生们感到非常自豪。同时,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课带领学生进行名家名篇的阅读,要求当堂写出读后感。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此外,还让学生每月买两本《读者》在课外读,每周写两篇读后感上交,由老师批阅、讲评。有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关注你自己,所谓‘各花入各眼’,只要有自信,美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表露出来……相信每个人都是美的,一旦发现他的美,你就有意外的惊喜哦!”运用所学的感悟文本的方法,通过这些形式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总之,“悟性”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一大境界。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围绕自身学科特点,逐步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把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渗透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之中。唯此,终能达到“悟性”培养的“润物无声”之境界。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悟性是语文教学的境界浅析”,更多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