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0-09
一、教学生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
教读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读书,或者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读”,学习、理解祖国的语文文字,积累语言材料。
对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在研讨中见仁见智,不管有多少种看法,有多少种观点,但总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就是为了要使语文从历来的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混合教学中分离出来,而以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文文字为专职。如果今天又给语文教学这样那样的“任务”,或者模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那就不仅有悖于语文独立设科的初衷,而且于历史简单就是倒退了。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精辟地回答:“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配合的。”①“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教读课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即书面语言)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文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和决定语言的基本面貌是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它们还是区别其他语言的标尺。只有掌握了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才算是掌握了一门语言。所以,学习祖国的语文也必须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积累语言材料。郭沫若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也是说,先掌握一定的词汇,运用语文表情达意才有基矗学生在语文表达中,经常出现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言不逮意、言不尽意等“语文痛苦”的现象,就是因为掌握的词汇量太少,基本的语法知识没有学好。而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不能靠阅读词典和语法书籍获,那不仅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而且根本就学不好、记不祝因此,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是通过选文让学生阅读,借以了解祖国语文的基本形态,认识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接收“活的语言”。课文是一篇篇的“言语作品”,虽不是语言知识的解说,却是以语言知识灵活运用的形式出现的。这样,在学习课文中既学习了语言的基本形式,如词、短语、单句、复句、句群等,也学习了语言知识。叶圣陶先生指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②夏丐尊先生也指出:“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③可见,学习语文重在学习语言形式,如果抛开语言形式只就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大搞“满堂灌”“满堂问”,凭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学,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必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试想,如果每篇课文的教读,能抓住学习语言形式这个根本目的,指导学生学会新的字、词、句、段,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近千篇课文,3000多语文课时,该要掌握多少字、词、句、段啊!学生的语文程度还会低吗?
毛泽东同志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④下苦功的重点就是要积累语言材料。“积学如积宝”,对于祖国语文中那些久经岁月磨炼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典诗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则尤其要积累,因为它们是祖国语言的瑰宝和典范。“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辨似》)积累的办法就是多读多背。朗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第一基本功。朗读,将课文入于眼,看清字形、词语、句子,不掉字,不添字,是为“目治”;出于口,吐珠喷玉,流利顺畅,口中自有情词芬芳,是为“口治”;入于耳,听来抑扬顿挫,声韵合拍,是为“耳治”;记于心,依文赋情,心旌摇荡,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为“心治”;如此眼、口、耳、心并用,一举数得,何乐不为?当学生把课文读下字音,读通词句,读断句逗,读准语调,读清思路,读出情味,读顺文气,读懂技法时,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语感便形成了,课文内容化为营养不知不觉被学生吸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潜滋暗长了,语言材料的积累由熟读而记忆也就实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语),腹中积累了不少诗文的名句、名段,何愁语言能力不能提高?可现在的教读课朗读、背诵太少了,难怪学生胸无点墨、头脑空空!
标签:语文教育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