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angxl
2013-11-16
【摘要】本文是精品学习网小编为您奉献的精编范文中等教育论文:试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探析和阐述。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教学 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使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是计算机人才争夺的焦点。众所周知,我国工业技术相对较为落后,综合国力还有待提高,而这些主要不是由于科研水平的制约,而是因为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工作薄弱,大量科学研究流于文字。这与我国的教育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有用。为此,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不能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各所职业学校进行教育体系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修养,还应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包括以下方面: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综合修养,掌握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就是要把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采用 “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形成深层次的感性认知,突破教材内容及授课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通过实践是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融会贯通。为实现这一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定位,科学的授课模式的使用,对学生的能力开发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必将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不合理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理论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由来已久,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也存在这一问题。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过多的理论知识只能使教学更加晦涩难懂。同时,既和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脱节,也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如计算机销售公司需要的是对计算机故障能熟练识别并排除的中高级人才,而不是对指令系统、逻辑电路等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广告公司需要的是能设计出有创意作品的学生,而不会要求其对数据结构有多深入的研究。因此,由于受课程体系影响出现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自然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模式陈旧
计算机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高。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能力为主”的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围绕“动”字展开教学活动,即教学主动、学习主动。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但不能简单的按照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工作,要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升华。既要符合工作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学规律、满足学生继续发展的需要。而针对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所修订的教学大纲在内容、结构和功能上突出的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以及达到这些成果的标准,即学生掌握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比如,在EXCEL、WORD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我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新增加教学目标。经过这样修改后的教学大纲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大大加强,更加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实践经验,才能突破理论知识局限,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给予指导。但事实的情况是,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自身存在着理论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中等职业学校因办学经费有限,往往对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系统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师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要求。同时,多年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使计算机专业教师缺少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机会,因教学与应用的长期脱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都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教师只能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却不能充当实际操作能力的促进者。此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这样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丧失了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情况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操作能力严重缺乏,造成了教学目标实现的严重困难。
三、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为了改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有必要进行以提高实践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需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症结在于计算机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从课程设置方面实施计算机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计算机领域市场、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加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削减理论知识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通过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将教学目标引向实践教学,变理论为主为实践为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兼有较强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减少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教学,增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课时数;减少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命令的教学,增加如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学生感兴趣又力所能及的课程。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快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也应适应信息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把握市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最新信息。一方面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学科,没有谁能把计算机专业所有的内容都掌握住, 计算机专业技能逐步细化, 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随之逐步细化,由此,让专业老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言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机会进入相关行业或企事业单位,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新产品的开发,参加对方举行的技术培训。利用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协助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和科技研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与互惠互利,使教师提高实际操作经验的机会。一位教育学家这样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由此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才能学得学得主动。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好第一节课开始,打破先讲原理再讲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作为计算机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先列举实际案例,在分析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弄清原理,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问题。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案例难度逐渐上升,前后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重复,让学生逐步深入,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所有知识的目的。比如:我在讲EXCEL中的if函数嵌套时,首先充分利用案例,从函数的格式和功能出发,举例说明if函数的基本用法,然后进入函数的嵌套。函数的参数由2个增加到3个;函数的条件从满足一个条件到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畏惧感,又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