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硕士开题报告范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2012-04-10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选题来源:通过在广东省中山市和江苏省扬州市两个经济发达的三角洲的工作经历,加上平时对各种专业研究论文和新闻的阅读,两个均为“世界人居奖”的城市,并且中山市人口、地域面积均不及扬州市的四分之一,但是中山市的各项经济指标远超过扬州市,希望通过两个城市经济发展之路的比较,能给扬州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启示。

研究意义:产业集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产业集群带来相关产业的“提升效应”,产业集群凸显产品差异化,产业集群强化地方生产要素效应,产业集群使得风险投资集中化,产业集群使得知识外溢,低交易费用,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产业集群可以刺激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可以转化区域优势,通过产业集群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功能,可以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江苏省是位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是全国有名的经济的大省之一,但是经济发展出现区域性的不平衡,苏南经济发达,苏中、苏北经济普遍经济发展普遍欠发达,扬州市作为苏中地区具有25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由于是运河城市,曾经是商业发达的地区,如今由于交通、理念等原因处于欠发达的状况,以传统农业、“三把刀”为主的传统服务业还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出现了杭集“三笑”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也出现了“三新一网一书”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但是它们还处于产业集群的布局阶段,特别是现在处于“后危机时代”,原料、人力资源等成本的不断上涨不断考验着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扬州市中小企业占90%以上,他们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如何发展中小企业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在传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扬州市“宜居城市”特点的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在扬州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只是这些产业集群的规模、在省内、国内的影响、市场份额都还不够,时时会有被其他地区经济取代的可能性,参照与珠江三角洲的中山市而言,扬州市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三新一网一书”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先后出现了“扬州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扬州智谷”等国家级、省级基地的建立,使扬州的区域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企业的转型升级、龙头企业的培育是扬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以“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为思路,切实进行招商引资,扩大产业集聚程度,引入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从而推动扬州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因此,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成为一个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从扬州市的整个经济发展来看,从2005年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但是它对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辐射作用不大,整体经济基础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一个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集群来带动扬州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跳出传统区域经济的思想,与苏南发达地区或是南京地区结成联盟,利用发达地区的理念和南京地区的广泛的科研力量,形成大区域经济的思想。但是如何跳出传统区域经济的理念来建立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实现带动扬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利用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两个理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现有的发展实例,借助传统中外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管理学的理念,也关注近年来中外经济学家的创新经济理念,再结合本地已经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产业集群,探索一条适合扬州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从一点上来看,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区域经济与产业集群理论下扬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应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的叠加。产业自构必然会引发大量的重复建设问题。而产业的同构与大量的重复建设必然会导致商品生产的结构性过剩。所以我们扬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考虑完整的产业链、先进的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完成扬州区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而不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既低碳又环保,发展新型的产业集群,促进扬州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文献综述(包括该领域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马歇尔在19世纪90年代曾经提出过产业集群的三个原因:

(1)促进专业投入和服务的发展;

(2)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

(3)使公司从技术溢出中获益。

后来的学者又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做了不同范式的解释:产业集群源于不同的经济背景、不同的理论范式对不同区域的适用。

1、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

(1)传统大规模批量生产理论。

大规模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大规模的市场基础之上,要有大规模的生产量、非常狭窄和专业化的熟练工人、以及自上而下的管理权威。该理论认为:非价格的产品特征、市场环节的整合、可适性机械形成的生产获得规模经济、多技能雇员广泛参与、产品开发创新及与其它企业的有机联合推动了创新的发展。内部规模经济的增加引起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变化削弱,引起水平和垂直的分离或生产的外部化,从而有更大的能力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对市场更大的适应性。地理位置上交易成本的多样性,使得该地区的外部化必定与集群相联系。集群能够减轻生产者交易互动的任务,能够获得较低的成本和更大的需求能力,向灵活专业化的转变导致新产业区的出现。

20世纪70年开始,大规模批量生产模式受到了挑战,分散化弹性生产制走上舞台,使得企业组织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群成为具有竞争性的生产组织方式。之后,本地化的企业网络取代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成为经济组织变化的主流。新产业区的出现,是由于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集群的结果,也验证了上述变化的结果。

(2)区域产业集群理论。

在马歇尔对集群外部性优势的洞察分析基础上,Schmitz(1995)引入了聚合效率的概念,对许多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已有研究进行了综合。因为许多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认为在产业活动的定位和组织中,外部规模经济的一种形式就是集聚经济或地方化经济的出现。韦伯(Weber,1929)首先提出集聚经济的概念,他从集聚因素产生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支成本”降低来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Kaldor(1970)认为集聚是人类生产活动中大规模生产的节约、是产生于生产自身增长的累积优势──技能和技巧的发展、是源于生产工序日益增加的分化机会和专业化机会。Arthur(1988,1990)认为,如果递增收益、历史的累积或“路径依赖”和区位的“锁定”使产业活动的结果是在一定区域内集群。

Schmitz(1995)指出企业进行积聚有主动和被动的原因:被动来源于市场的准入、劳动力市场的聚合(不断增加的劳动力技能)和中间产品的投入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主动有双边或多边参与者的人数和方向决定,这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动态的主动合作主要来自营销渠道或改善生产技术。近年来,围绕区域产业集聚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柔性专业化生产综合体理论(The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ion Complex Paradigm)。

Piore和Sabel(1984)在描述意大利中小企业成功经验时提出,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新主流研究范式。其核心思想是:集成柔性专业化综合体的公司绩效胜过许多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制造商。Scott(1984)从“灵活专业化”(Piore and Sabel,1984)“灵活的积累”角度对特定区域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Phelps(1992)在灵活的积累和灵活的专业化的说明中提出产业集聚的微观经济解释。生产被垂直地分离,围绕地方公司网络间的交易被组织,这种类型和生产组织被描述为“灵活专业化”。许多产业具有灵活的专业化趋势,包括传统产业汽车和钢铁。Stall等认为,灵活专业化与生产的空间集聚相联系,灵活专业化对城市化、地区发展和贸易模式有重要的影响(Estall,1985;Sayer,1985)。

集群创新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1998)从竞争优势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他认为企业在微观层面的竞争既是低成本的产物,又是差异化的产物。波特(1998)将钻石体系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钻石模型。该模型提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企业战略结构的竞争对手、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每一方面代表其区域竞争优势的一决定因子。“机遇”和“政府”影响这四个决定因素,有些企业和产业能在某些区域取得成功,但并不一定都要达到最优才能使得企业或产业获得成功。只要钻石体系中部分条件的成立,产业集群就会在该地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比如,特别或适当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寻常的本地需求等都可能导致产业集群的出现。

社会资本积聚网络创新模型。

Norhria,N.和Eccies,R.(1992)从集群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和创新网络方面对网络组织进行了研究,虽然这一研究并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框架,但由于将社会学的社会资本理念引入集群分析,超越了集群研究中经常使用的狭义经济学上的外部性概念。该模型通过对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和创新能力的分析,探讨了集群和区域化竞争力的形成及持续能力,其中关键理念是网络学习创新和管理形式。Stoper(1993)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分析了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相关区域产业集群的社会关系和制度,认为地方化规则、制度和“习俗”是支持生产体系地理集中的关键因素。1985年法国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MI)对欧洲十几个产业集群及美国硅谷进行研究后认为,集群中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在集群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也认为,在集群内体现了企业内部网络联接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密切联接的网络。集群区内公司间非贸易形式的交流产生于促进区域企业集群的网络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产业集群的意义

(1)产业集群,具备了创新的要素,具备了构造创新网络的能力,即集群创新。

这种基于集群的创新会带来加速的技术改进,更是一种对经济(产业)提升带来冲击的一种持续的源泉(Audretsch and Feldman,1996)。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同时由于集群内企业的集中和相互关联,使得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作用。分工和规模效应会促进效率提高和产出增加。与一般企业内部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不同,产业集群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主要的不是单个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可能是非常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程度极高的生产方式非常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很稳定,且成本很小,因而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他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所以,集群既可以细化分工又可以创造规模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Henderson,1986)。

(2)可以促进技术扩散,使集群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制度相对稳定,技术进步成为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引擎,因而有关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研究成为增长理论的重要方面。技术进步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来源于技术创新体系,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就是重要的创新体系。在集群区域内,企业间关系紧密,很容易导致特别快的技术扩散,非常有利于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形成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产业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Audretsch and Feldman,1996)。对于技术扩散,产业集群更有明显的优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地缘接近,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技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的迅速扩散,使得每一个企业都能及时更新设备、采用新工艺,调整要素投入组合,能够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从而增加地区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Beaudry and Swann,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