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开题报告范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研究 》

2012-04-13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以下各项均可加页)(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和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标

(1)根据潍坊市的区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现状,以农业效率分析为基本手段,研究我市各地农业效率和技术发展战略,建立潍坊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研究方法。

(2)探讨构建潍坊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原则、主攻方向、主导技术、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及促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健康运作的政策建议。

2、 研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一场以生物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孕育和形成,正对农业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一是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二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一些发达国家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极为重视,不惜投入大量的智力与财力,在信息采集、数据库建立、作物模拟模型和农用专家系统的研制以及在计算机联网方面开展大量基础性研究,并将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这些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设施农业迅速发展,通过使用一定的农业工程设施来控制自然界不利的气候条件,使植物地上部和根系生长环境得到优化,按照人们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生产出优质高产高效无污染的农产品。设施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四是可持续农业。针对现代农业大量消耗非再生资源、农药化肥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人们在寻求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建立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目前,潍坊市农业面临着三大挑战,即如何满足对农产品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改善的迫切需求;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如何遏制自然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体系已成为我市新时期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振兴的关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可持续农业的兴起

1963年卡尔逊《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警示人们要善待环境,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引发人们对危及人类未来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开辟新的合作层面,致力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基础性的地位。

可持续农业首先出现在美国。1985年,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可持续农业教育研究法”,并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设立“可持续农业研究所”。1986年,明尼苏达州议会通过持续农业法案。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文件。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织(CGIAR)将农业研究重点放在粮食生产的持续化上。1988年2月,美国农业部宣布把“低耗持续农业”作为研究重点,在阿肯色州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召开国际性持续农业系统学术会议,受到世界学术界的广泛赞同。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 议程”、“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等重要文件,组织实施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是在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使本已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更大压力,政府已制定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列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各行各业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农业之路。

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学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集约持续农业”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尽管由于认识的局限和科学背景的差异等原因,曾产生过学术上的分歧和争议,但其总目标是一致的,内涵上逐步趋同并形成许多共识。对此,李文华先生做过如下总结: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的高效持续发展;对贫困的农村来说要把满足农民对粮食和生活的基本需求摆在首位。②用系统的观点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不同的层次(庭院、生态系统、景观单元、县、地区等水平上),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种养加、贸工农),充分利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和增殖的原理进行系统调空;把提高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与合理投入结合起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逆能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③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粮食紧、农民生活水平低的特点,必须充分利用劳力资源,开拓就业机会;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系统本身的需要,调整农业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促进能量的高效利用和物质循环。④充分挖掘中国的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优良模式并加以提高;推广和普及高效常规技术以及农业常规技术的生态化;引进和发展现代化技术,特别是通过当代的先进技术和无公害技术,逐步建立起高效持续的农业现代化技术体系。⑤加强现代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的应用,把农业生产建立在现代化管理的水平上。⑥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美化环境。 ⑦提高人民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2000)。

(2)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战略和技术政策研究

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战略和技术政策方面的研究,是区域农业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已有农业技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

申茂向对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乡镇企业、水利、气象、农用工业等各领域的农村科技发展成就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各省、市、自治区农业科研、科技推广等方面的农村科技活动进行了归纳分析,对农村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有关政策措施进行了总结。骆世明根据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把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概括为农业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技术;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立体种养技术;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技术;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等八大技术体系。郑有贵把1978年以来的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归纳为6个方面。一是农业技术路线的重大转变。二是农业现代化技术选择的主体发生了转变:把技术选择权还给了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三是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恢复、发展和体制改革。四是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政策。五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政策。六是国家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促进变迁的政策。此外,还研究了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的特点及农业技术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郑有贵还研究了农业科研投入政策、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农业技术路线政策、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等物化技术要素供给与价格政策等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中国农科院梅方权总结和评价我国过去40多年农业重大技术的发展阶段、技术模式、技术战略,并对未来20年农村技术的变化规模作出了科学预测。系统论述了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农业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类型与技术发展模式的选择、农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及其理论依据、农业重大技术的选择及其效益分析、农业技术发展战略和对策分析、农林牧渔业重大技术的发展趋势、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等7个方面的问题。邓楠、万宝瑞在《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中,总结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农用工业等11个行业领域各自的技术需求。

②农业技术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将农业技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技术的先进程度划分

2、按技术占用资源状况划分

3、按技术的节约与替代对象划分

③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研究

这些研究多从分析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得出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技术体系,缺乏与其他区域的对比分析,研究方法也多采用定性分析,从现象的描述及分析中得出结论,定量分析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潍坊市农业体系中技术成分在整个农业体系作用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技术体系在潍坊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健雄,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 刘春香.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 [3] 张建国, 俞益武.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5

[4] 曹艳英, 马润花, 徐民英.论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福建地理, 2004.9

[5]刘兴东,尹军. 浅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组织管理[J ]. 新疆农垦科技,2005.3

[6]王金安.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管理机制变革的思考[J ]. 经济体制改革,2004.3

[7]刘春英. 农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 山东农业科学,2004.5

[8]陈本宏,白培宏. 试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创新[J ]. 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4

[9] 张坤民, 温宗国, 杜斌.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6

[10]窦蕾, 李平, 姜财辉.旅游生态模型在县级尺度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1]李华. 保护区旅游潜力评价体系初探[J].绿色中国, 2005

二、研究方案(以下各项均可加页)

(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进展)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根据潍坊市的区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现状,以农业效率分析为基本手段,研究我市各地农业效率和技术发展战略,建立潍坊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研究方法。

(2)探讨构建潍坊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原则、主攻方向、主导技术、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及促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健康运作的政策建议。

2.研究内容

(1)我市区域资源经济结构类型的划分

①我市区域资源特点及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②划分方法(世界及我国)的借鉴与建立

③划分的指标筛选以及指标体系的确定

④我市区域资源经济类型的划分

(2)我市不同区域资源经济类型的比较分析

我市区域农业的效率分析

我市区域农业的技术战略选择

(3)实证分析

①典型区域选择及实证分析

建立划分根据,在各类型中各选择一典型区域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A、农业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资源特点;农业结构特点;农业产业发展现状。B、农业效率及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农、林、牧、渔等产业的效率及效率战略。C、农业技术、政策现状分析

②典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技术政策研究

A、农业目标分析。总目标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经济目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制定适宜的农业政策、增加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等。社会目标:提高农业劳动力就业率、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等。环境目标:农业污染治理与加强农业环保、水土流失、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流域的综合治理等。

B、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农业技术选择的意义:农业技术选择是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农业技术选择是协调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必要措施;农业技术选择是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保证社会财富增长的手段。农业技术选择要考虑的因素:各种制约因素;能否得到这种技术;技术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

C、典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政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总目标下,为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确定农业技术活动的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可行性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和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所制定的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的策略原则和行为准则。具体包括:政策目标应体现的原则;农业科学研究政策;农业经济政策;农业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