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12
区域物产丰富,文化多样性特征显著
民族地区虽然区位优势不甚明显,但资源禀赋是其发展经济的优势所在.我国民族地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丰富的能源资源、非能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多种资源,为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基础.在我国民族地区,地上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地下有储量极大的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各种非能源矿产资源;还有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等组成的众多游览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充分挖掘能源、矿产、农牧、旅游等优势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并进一步带动配套产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方面:民族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的煤炭、天然气,新疆的油气资源,宁夏的天然气资源,西藏的地热、风能和太阳能等全国闻名.非能源矿产资源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的稀土、铅、锌、云母,广西的铝、锰、锡,云南省的铅、锌、铜、镍、锡、磷矿,西藏自治区的锂、硼、铬、铜,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铅、铬、宝玉石等,青海柴达木、新疆罗布泊的钾盐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生物资源方面:民族地区占有我国从热带到寒温带的气候带,并具有9000米以上的高度差,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由此带来的生物资源异常丰富.我国主要的林区和牧场大都分布在民族地区;广西是中国甘蔗的主要产地之一;新疆是长绒棉的生产基地;云南省和海南省是中国橡胶、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样性的文化为其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独特、文化类型多样,形成了众多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这些地区有许多诸如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云南西双版纳、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青海青海湖等闻名遐迩的自然旅游资源.另外,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使得这里形成了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民风习俗和文化生态等文化旅游资源.截至200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有世界自然遗产5处、文化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别为17个、20个和17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3个;国家5A级旅游区12个,4A级旅游区180个,3A级146个,2A级212个,1A级43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保护区面积达到8,142万公顷[7].采取措施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和合理保护,加快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既有利于民族地区多样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保存,也有利于其实现资源资本化和产业化,更有利于促进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
受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劳力素质、科技水平、社会文化和区域环境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欠账多、底子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仍处在较低水平(表略).从社会发展程度来看,根据50年代的调查,民族地区在民主改革之前大约有60万人口、10多个民族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制度残余,大约有10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奴隶制度,约有40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保持着较为典型的农奴制度,约有近300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是封建地主和牧主经济占统治地位[8].历史原因和不利的自然环境是造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民族地区经济在国家扶持、对口支援和自力更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扭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的局面,党和国家根据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源潜力、生态状况等条件出台多项政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帮扶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民族地区自身也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流域开发等区域性国际合作组织和边境贸易蓬勃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沿边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相对滞后的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图略),
地理环境脆弱性影响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任务严峻;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水平和垂直分异性特征明显,在热量带分布上占据我国从热带到寒温带的气候带,所处的地貌类型遍及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和荒漠;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扰动等原因,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草场沙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退化问题,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在民族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另外,一些民族地区又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全国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安全.2011年6月8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规划》按照生态脆弱性与生态重要性两个指标,划定了4种类型(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共计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9].粗略统计,除了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外,其余24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均集中分布于我国民族地区.脆弱的地理环境给民族地区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和困难,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民族地区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比如,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自然资源缺乏地区、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移民;在生态脆弱地区加快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治理风沙源、石漠化和荒漠化等等.我国始终把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针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就达133项[10];与此同时,国家向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以支持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也不断克服极端民族意识和狭隘的地方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帮困扶贫等民族优惠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落实,民族地区无论是经济的增长速度、总量扩张、结构调整,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都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可以预见,在尊重民族地区现实特征的前提下,民族政策的制定将更加科学,民族问题的解决将更加顺畅,民族地区将更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族区域的现实特性简析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相关推荐:浅析地理美育的作用与渗透
标签:地理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