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师角色迫切需要完成以下两个转变。
首先,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教知识,教学问,只做“经师”,不管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培养,人格训练,心理健康,上课来,下课走,师生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己经成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定势。显然,这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尽快实现由“经师”向“人师”的转变,应该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师角色转变的第一要义。“人师”,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不仅教学问,更要教做人的道理,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青年大学生中思想品德、性格意志、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表现突出,毫不夸张地说,这已经成了影响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一个主要障碍。由此看来,高等学校教师尽快实现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心理的保健师其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至于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转变,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师”,涉及到教师的培养、选拔、考核管理等方方面面。近期一些学校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让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全面负责,这对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化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其次,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教师角色还应该实现由教书匠到科学家的转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长期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从事科研活动,他们整天埋头于图书馆和实验室,很少同学生接触,实际上已经游离于教师队伍之外,另一部分主要从事教学活动,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他们整天在备课和授课之间疲于奔命,基本上没有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接受新理论和研究新问题。这一部分人实际上构成了教师队伍的真正主体,由此所导致的问题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教书匠倾向明显,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只能够向学生讲授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授课内容的创造性和科研含量低。他们所讲授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了解和掌握的东西,往往是把最容易的东西交给了学生,而对最难的东西,比如本学科的重大动态、发展趋势、最新成果、以及学科之间的渗透、溶合等问题则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显然,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专业和科学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以至于形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现象。
教师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科研含量很高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试想如果教师没有创造性、只会做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怎么能够教育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高等学校教师不能够只做教书匠,而应该做科学家,他们应该具有渊搏的知识和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他们不仅应该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更应该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者、评价者和创造者,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像教书匠那样传授知识,而是应该向科学家那样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价值的感知能力、对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能力。
下一篇:加强创业教育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