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刍议

2012-10-24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一、  不同层面的界定:课程资源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 “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 。徐继存等认为, “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 。范兆雄认为, “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 。

从外延上看,课程资源的范围又是广泛的。比如: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目前的可利用程度,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将课程资源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将课程资源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将课程资源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等等。

从以上人们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一定是能够为课程和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课程资源在课程存在及其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广阔而开放的课程资源根基,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课程。为此,我们应当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空间。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综上,我们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活动的,又有信息化的,等等。多种多样的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陈述一下课程资源的特点。

1 .多样性

新课改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绝不仅仅是教材,也决不仅仅限于学校内。可以说,它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践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2 .间接性

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具有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需要进行选择、改造和组织,以便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课程目标保持统一。

3 .具体性

课程资源又具有具体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4 .多质性

由于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的特点。比如,学校附近的山,既可用于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课程资源的多质性,要求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三、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开发的关键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组织与管理的变化,即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改变了教师只能使用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了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新者,乃至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给地方特别是学校以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新等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从而为教育管理者与学校、教师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提供了一种平台,为改变单一呆板的课程管理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而且也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再者,面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试图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学科而忽视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这种改变必然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开放的,必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所以,在新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首先,要深刻认识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发展首先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指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通过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相反,如果不理解这一价值取向,盲目地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会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其次,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地引导广大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理解课程资源,进而逐步形成新型的课程资源观,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最后,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日志、同事指导、研究小组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逐步形成自己特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教师应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能钻研教学,又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这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新要求,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四、突出特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