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是一个十分敏感、尖锐而又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
它一方面关涉公民权利、个人自由、民族感情,一方面也关系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面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高校不能一概否认、盲目地“堵”,更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应以人为本,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审慎应对,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
高校党委、院系党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及辅导员队伍,要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认真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律等理论问题。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宗教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信仰宗教过程中显现的许多理论问题应及时给予分析指导,使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理性应对。院系党团组织、辅导员负责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宗教问题,将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落到实处,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如此,高校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多方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应对疏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科学精神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的信仰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统一大学生党团员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对非党团员的学生,则要通过各种适当方式,宣传无神沦,引导其坚持科学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努力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良好的氛围,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青年大学生才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认清宗教或其他不良思想的危害性,冷静面对宗教文化热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三)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
信仰是建立在深刻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自觉选择。目前高校中专门介绍宗教知识的讲座和公共选修课稀少,普通地方院校中几乎没有。因此,在校大学生无法从校园的主渠道获得关于宗教的认识,只有从网络、图书、宗教宣传品甚至是道听途说中得到支离破碎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宗教知识。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关于宗教文化的多种公共选修课或讲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作概括的介绍与评析,多角度地讲解准确的宗教知识,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讲清宗教的本质,使学生懂得宗教是一种具有政治属性的社会现象,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虚幻的反映,是为社会控制和政治统治服务的。在对宗教科学而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和盲目信奉。大学生只有从本质上认识了宗教,才可能在宗教渗透之时不惊、不怪、不乱,把握自己心灵的脉搏,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功能,积极增进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
精神迷茫无所依托、心理困扰无处疏泄,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基础和主要原因。高校要切实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常规化,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教育多样化、辅导立体化、干预系统化。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将社会共同理想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个人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更要从心灵深处予以关怀,体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不至于向虚幻的神灵去寻求庇护和安慰。
(五)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途径及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营造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自由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在校的宗教活动。同时,在院系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大学生宗教徒之间建立起交流沟通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信徒,努力使个人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自觉地为此做些工作。
与此同时,高度警惕伪科学、封建迷信、邪教乘虚而入,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人权的旗号,利用宗教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冲击社会主义道德、法治观念,插手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活动。切实加强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工作,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的制止和打击。
总之,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挑战巨大,需要高度重视、审慎应对,避免处理不当而产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高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积极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世界观;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坚决抵制校园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校园健康环境,坚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孟兆怀。近十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谫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
[6]刘念,万莉莉。武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2008(08上)。
[7]宁俊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9(12)。
[8]曾国俊,胡慧,范培场。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析与对策[J].理论导报,2009(05)。
[9]许丽平,等。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09)。
[10]熊英。高校民生幸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科协论坛,2010(09)。
下一篇: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