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辍学率高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现代人的目标的差距.结合我国城乡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降低辍学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尽可能消除城乡差异
目前,城乡二元格局及城乡壁垒的存在使得人口不能自由迁移,而“升学转化”就成了广大农村青少年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一条最可行的捷径。因此农村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发展成为“离农”教育,而“离农”无望又成了农村学生大量辍学的原因。我国现在正加紧各项有关改革的实施,最终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户籍制度的改革,能够消除城乡二元格局,消除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身份上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离农”问题和辍学问题。
2.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新课程改革政策,改变以往“城市取向”的大一统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的课程从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对于国家课程,我们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动或增减。对于地方课程,既可以安排学科类课程,也可以安排各种活动;既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其目的是补充或丰富国家级课程的内容。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评估,结合当地的经济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尽可能考虑各地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参与性。总之,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允许和鼓励各地从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课程结构、教育内容甚至学制等方面自主创新;把农村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初中后和小学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在农村初、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以便使渴望升学和升学无望的学生都能受到实际需求的教育,从而增强农村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
3.加强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从调查可知,观念的落后和经济落后是造成农村学生辍学、农村教育“离农”的两大原因,农村的贫困经济与农村的贫困文化息息相关、互相联系和制约,农村贫困根植于农村的贫困经济.而农村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对农时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施以消极的影响。农村贫困文化的极端表现是农民对教育采取一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眼前的实惠和利益表现使农民对教育采取一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他们用眼前的实惠和利益来评判和裁决一切,诸如“上学就是为了能考上大学”、“如果考不上大学,书读再多也没有用”、“一文不识,一天几十(元)”等等。可以说,农村贫困文化对农村学生的辍学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加强农村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农村贫困文化的变革比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困难也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贫困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探索农村教育深层次改革的内涵,诸如价值取向、内容结构等,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促进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4.提高农民对义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检查力度
通过广播、板报、标语及召开村民会、教师会、辍学生和其家长座谈会、村干部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使全社会的人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形成“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才”,“全面提高素质、积极面向未来”的共识,努力营造一种教师主动动员、家长自觉教育、辍学生积极返校复学的社会氛围。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建立乡政府对村委会、村委会对学生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制,对少数经多次动员而未复学的辍学生家长给予适当惩罚,促使他们遵守《义务教育法》,送子女返校复学。
5.融洽师生关系,加强管理,注重基础,因材施教
要使基础差的辍学生返校后学有所得,变厌学为乐学,就要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为了巩固辍学生复学的动员成果,学校对返校的辍学生要加强管理。建立班主任和返校复学学生的思想交流制度、任课教师和返校复学学生的包教保学制度。教师要对复学学生的基础知识查缺补漏,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保证所有的学生均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