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

2012-10-31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段时期以来,在学校管理中存在政府缺位、错位或越位现象,学校管理中各方责权不明,缺少章法,程序不清,效率低下,或者有章不循,我行我素。有的学校置国家课程计划于不顾,随意增减教学科目或课时;有的学校挤占学生休息时间搞集体补课;有的学校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公开排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等等。这些都违反了教育规律,亟待通过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加以解决。

1. 加强招生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建立健全和自觉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规范招生管理,不用考试方式录取新生。义务教育学校要自觉遵守让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敞开大门接受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不能采取考试、考核、测试方式选拔学生。高中招生要公平、透明、择优,提倡考查学生的平时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收择校生也要有序进行,逐步走向规范。

2. 加强收费管理

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和“管理以县为主、财政分级负担”机制逐步确立,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城市实行免杂费之后,按照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要求,借读费、择校费、办班收入等作为学校多渠道办学经费来源的收费项目同时取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法增加财政投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在政府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前提下,学校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组织,不应向学生和家长收取开展份内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费用,高中的收费也要透明、规范、有序。

3. 加强教学管理

在校内要均衡配置资源,不以任何名义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创设学生友好型学校。规范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代表国家意志,学校应自觉遵守,并保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

加强学校管理,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规范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规范管理应是科学的管理,规范必须服从于科学性,服务于科学性。不科学的规范,只会是束缚学校发展的羁绊。二是规范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管理首先得“管”,规范管理具有硬性,人人必须执行;管理还必须要“理”,体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用感人的精神激励,深厚的情感关怀,创设和谐氛围,让教师觉得愉悦,让学生感到温馨。这样,规范才会内化为师生自觉行动。三是规范管理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出发点是提高质量,落脚点是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今天学校的规范管理是为了明天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是规范管理与因地制宜的关系。规范管理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用某种模式生搬硬套,不能依一个标准齐头并进,要通过规范管理,创设良好

教育生态,鼓励学校管理创出特色。总之,基础教育要在办学中贯彻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六、重视安全教育,保障基础教育安全发展

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实现基础教育的安全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同时,学校安全教育涉及科学知识传授、生命保护意识和文明行为养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1. 学生安全,至关重要

世上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何谈发展,何谈幸福。我国有211 亿中小学生和2 200万幼儿,保护他们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近年来,全国各地坚持“积极预防,科学预防”的工作方针,在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和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教育系统建立起了安全预警机制、定期安全检查机制、信息报送机制、事故统计分析工作机制和重大事故调查与处理工作机制,并狠抓落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安全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国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率和学生伤亡率都逐年下降。但是,安全工作松懈不得,须警钟长鸣。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是一个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教师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

2. 安全教育,有用有效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大多能高度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必修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专门课程、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在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时,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有序疏散,没有因为拥挤踩踏而发生更大的伤亡。这表明,安全教育有用有效;平时多一次安全学习,危难时刻就多一份生的希望。所以,必须教育广大师生更加自觉地参加安全演练,掌握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要把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制订目标管理细则,强化内部管理,堵塞安全漏洞,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完善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预案,落实预防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学校要努力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游泳安全教育、灾害防御教育、应急避险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要把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课时保证,要定期开展自救自护的实际演练,使师生员工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健康保健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维护学校安全健康成为师生自觉行动。特别要结合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要在开学初、寒暑假和重大节假日前专门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 保护生命,多方协作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学生安全,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功能,进一步明确公安、交通、教育、地震、气象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共同为中小学生撑起安全的天空。教育部门和学校担负着保护学生安全的直接责任,必须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实行严格的校长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需要深刻认识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强安全管理和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做深、做细、做实。

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促进基础教育生态发展人类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文明,才能使人类自身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基础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理应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 开展对全体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校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着眼于人的素质发展,强调人的行为自觉和自律,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处共荣。可以在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中渗透构建生态文明的意识,加强环境教育;鼓励开设环境保护主题的学校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开展环境教育或参与环保行动,较早地播下生态伦理的种子,让学生初步形成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口意识、法律意识。中小学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不止于课堂上的生态知识教育,更重在对学生生态行为的引导。所以,生态文明教育要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

2. 构建良好平衡的教育生态氛围

积极探索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区以及学校内部治理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政府、学校、社区的责、权、利。不断完善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学校初步建立起科学、民主的管理体系。努力调动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人文环境建设,加大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良好育人环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诚实守信、团结 向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 改革开放30 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2 、275.

[2]徐辉,等. 解放思想更新思路加快教育发展[J ] . 教育研究,2008 , (5) .

[3]蔡明. 生态课堂从关怀生命出发[ N ] . 中国教育报,20092122.

精品学习网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