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教育实验引发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思考

2012-11-01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本文从前苏联教育家曾经做过的一个教育实验出发,提出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实验幼儿园课程有效教学一、实验简介。

前苏联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了解两种作业:需要儿童动脑筋的作业和简单重复性的作业,哪种更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实验对象:两组双生儿,把每一对双生儿都分开,分别安排在两组里。

实验过程:1.提供材料:第一组儿童拿到的是一些用纸糊成或剪成的整体的笼统的模型(如图A,以下称“作业A”),它们的组成部分是不明显的;第二组儿童拿到的是各组成部分明显的材料(如图B,以下称“作业B”)。

 

 

图A图B.

2.让两组儿童根据图示用积木重现这些建筑物,练习两个月。

3.检测:

(1)让所有儿童重现某些“用部分组成的”和“模型式”的形体。

(2)向所有儿童提出许多检查性的课题:解答难题,画形体,做猜谜游戏,等等(内容与儿童接触的形体有关)。

实验结果(具体数据略)显示:无论哪项检测,第一组儿童的表现都远远好于第二组儿童的表现。

(实验节选自宋宁:《哪种作业效果好》,《早期教育》,1986年第6期。)二、实验引发的思考。

(一)对当前幼儿园有效教学的思考。

1.关于何谓有效教学的思考。

由实验可知,作业A的教学比作业B的教学更加有效。就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而言,作业B的教学充其量是对幼儿发展的适应,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简单重复,并不能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而作业A的教学,对幼儿的已有经验提出了挑战,激发了幼儿即将萌芽的心理机能,并帮助幼儿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幼儿达到的这种更高水平一旦稳定下来,其智力就实现质的突破,表现出强大的迁移能力。可见,衡量教学的有效与无效,关键看教学能否促进幼儿发展。那么,如何判断幼儿有无发展呢?在维果茨基看来,就是“最近发展区”是否实现。所谓“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实质是儿童在与成人的合作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共享的能力向儿童内部个人能力的转移“空间”。发展意味着儿童今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却可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完成;儿童今天只能依赖别人帮助完成的事,明天则可能独立完成。

英雄所见略同,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发展”主要指认知结构的变化。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变化既有量的增大更有质的改变。前者表现为同化过程,即“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同化的结果使结构得到强化;后者表现为顺化的过程,即“结构受到它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顺化的结果使结构发生质变。在皮亚杰看来,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就根本谈不上发展。作业A的教学之所以比作业B更加有效,是因为作业B的教学使幼儿的学习处于同化的过程,其认知结构只有量的增大,而没有质的改变;而作业A的教学使幼儿的学习处于顺化的过程,其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正因为幼儿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幼儿的学习迁移才能够产生。

2.关于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思考。